小妹下周將往英國旅行兼探朋友,機票、酒店及保險已於數月前辦妥,惟獨兑換英鎊係今日先搞。幸好現在的兑換率(11.2港元對1英鎊),也算是近年低位。英鎊愈跌愈多,難怪咁多英國人想盡快脱歐,等自己的出糧貨幣硬淨哋。
但用了萬多港元,卻只拿到薄薄的一叠900英鎊,覺得有點不踏實呢。上網查了一下,更証實了自己的不安全感。以我的旅遊點倫敦為例,房屋現時每月的平均租金/按揭為一千多英鎊。即係話,我的旅行budget,是絕不夠在當地生存一個月的。
我有一個奇怪的習慣,每次前往一個新目的地前,都會對照一下自己的budget及該地一個月的生活指數。去過大版、首爾、上海、紐約、三藩市等城市旅遊,我的budget都是多於當地一個月的房屋開支的。雖然小妹都係窮遊為主,但通常都會預足開支,有剩餘的錢稍後再兑回港元。但這次預算的"不足",就啟動了我的防衛機制 -- 今次要帶多哋港幣,在倫敦有需要時亦可換為英鎊使用。
自上年BNO續期後,本來想過去北歐走走的。但由於身邊沒有人有檔期,而我自己一人去旅遊的話,最好還是找回一些大城市,所以最後就選了倫敦。為了多找些跟旅遊點有關的資料,我開始看Guardian之類的報章。但暫時感覺到的,就是當地的階級觀念頗重,人情也有點涼薄。比方說,他們會將社會階層分類,將國民歸為四種級別: the landlord class, the homeowner class, the tenant class及the homeless class。
雖然港人有時也愛比較資產,但分到咁細緻的,就比較少見。其實很多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s的流動性較高,亦常常穿插不同的城市,所以選擇租樓是常見事。以房地產擁有權來定義一個人的價值,未免太膚淺了吧。
下周身在外地,小妹應會先停稿一星期。但有機會的話,我也期待拜訪一下當地的青年機構、教會、動物收容所等,和當地人交流時事。如有特別的分享,我回港後會再撰文敘述。
請問大家有兑換/投資外幣的趣事嗎?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
P.S. 我近日在網誌首頁新加的"推薦網站",應已加了blogsphere内大部分的網頁。如不慎有遺留的,請大家提醒我一下,謝謝!謹此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選擇不生育孩子,會是香港的新常態嗎?
本來決定生不生孩子,跟金錢、財務未必有直接的關係。但最近幾年内,小妹身邊結了婚的同輩當中,已生了BB的,真的連50%都沒有。畢竟他們大多仍很年輕,可能待數年後的經濟條件更優越時,再生育也不出奇。當社會發展漸趨成熟,也會有更多年輕的夫婦為了追求事業發展、生活享受,而不想負上養育孩子的重擔。即使父母長輩們一直催促,也不易改變個人的意願呢。
啟發我想寫這個題目的,是出於近日和一名新婚友人的對話。她結婚後,和丈夫、老爺及奶奶一同居住。由於男方的老家空間頗大,所以她及丈夫暫時都沒有另行置業的意慾。沒有供樓的財政壓力,本來對養育孩子也有好處,因可以騰出更多的金錢及資源在他們身上。然而,當我問友人打算何時生小朋友時,她卻很堅决地說不大想生育,怕會加重兩夫婦的負擔。
我不確定這個想法,是否很多香港年輕夫婦的寫照。但如果是本身不喜歡小朋友、而又純綷以財政的角度看,選擇不生育,的確是一條更容易走的路。
以一個經典的二人核心家庭為例,夫婦如在近年的環境置業供樓,不論選哪一種H按/P按,連同利息最少也要還三、四百萬給銀行。而生了孩子後,如父母雙方都繼續全職工作,又沒有其他親人可幫忙的話,便要請一名家傭幫忙照顧小孩。連同家傭的人工、食宿等費用,家庭一個月的開支會多約六千元。等到孩子稍大並有自理能力時,即最少十歲左右,才可停止聘請家傭。那麼十年間的家傭支出(未計工資通漲), 起碼是七十多萬港元。
當然,養育一個小孩最核心的費用,是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升學等範疇。這是一個可以不設上限的長遠投資。即使選擇平有平養,不報讀興趣班、不上直資/國際學校,不往海外留學…那麼在孩子二十歲出身前的日子,以每月平均數千元計,家長在育兒的支出,最少也在一百萬至二百萬之間。我們不要忘記,家中有孩子時,學業、健康等的額外支出會不時出現,更不用提將來可能要資助成年兒女的婚禮、買樓等人生大事。
可能我的計算方式太現實了,畢竟生小孩是值得高興的事,絕不應以金錢來衡量。但我想帶出的是,對很多生育意願不高、經濟條件也不太充裕的夫婦來說,只要不生孩子,分分鐘能省掉買樓供樓、請家傭及多一名家庭成員衣食住行的長期支出。少了幾百萬元的財政負擔,自己說不定也能提早退休,甚至很快便財務自由。僅是這一點,對很多夫妻來說已經頗具吸引力的了。
畢竟,有些人為了傳宗接代,會不惜任何經濟代價去生育小孩。但在少子化的今天,很多香港夫婦都是一個起、兩個止。誰能肯定自己的孩子,將來又一定會想生育呢?如果我們生小孩,只是純綷抱着將來想兒孫滿堂、人生我又生的態度,那大概只是一廂情願的做法吧。
雖然我仍未有自己的小孩,但也覺得養兒育兒,在現今的香港絕不是易事。除了要有充足的身力、心力及財力,更要對後代抱着"施恩莫望報"的心態,那麼才可真心體會到做父母的樂趣呢。
未知大家又對此現象有何看法?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
啟發我想寫這個題目的,是出於近日和一名新婚友人的對話。她結婚後,和丈夫、老爺及奶奶一同居住。由於男方的老家空間頗大,所以她及丈夫暫時都沒有另行置業的意慾。沒有供樓的財政壓力,本來對養育孩子也有好處,因可以騰出更多的金錢及資源在他們身上。然而,當我問友人打算何時生小朋友時,她卻很堅决地說不大想生育,怕會加重兩夫婦的負擔。
我不確定這個想法,是否很多香港年輕夫婦的寫照。但如果是本身不喜歡小朋友、而又純綷以財政的角度看,選擇不生育,的確是一條更容易走的路。
以一個經典的二人核心家庭為例,夫婦如在近年的環境置業供樓,不論選哪一種H按/P按,連同利息最少也要還三、四百萬給銀行。而生了孩子後,如父母雙方都繼續全職工作,又沒有其他親人可幫忙的話,便要請一名家傭幫忙照顧小孩。連同家傭的人工、食宿等費用,家庭一個月的開支會多約六千元。等到孩子稍大並有自理能力時,即最少十歲左右,才可停止聘請家傭。那麼十年間的家傭支出(未計工資通漲), 起碼是七十多萬港元。
當然,養育一個小孩最核心的費用,是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升學等範疇。這是一個可以不設上限的長遠投資。即使選擇平有平養,不報讀興趣班、不上直資/國際學校,不往海外留學…那麼在孩子二十歲出身前的日子,以每月平均數千元計,家長在育兒的支出,最少也在一百萬至二百萬之間。我們不要忘記,家中有孩子時,學業、健康等的額外支出會不時出現,更不用提將來可能要資助成年兒女的婚禮、買樓等人生大事。
可能我的計算方式太現實了,畢竟生小孩是值得高興的事,絕不應以金錢來衡量。但我想帶出的是,對很多生育意願不高、經濟條件也不太充裕的夫婦來說,只要不生孩子,分分鐘能省掉買樓供樓、請家傭及多一名家庭成員衣食住行的長期支出。少了幾百萬元的財政負擔,自己說不定也能提早退休,甚至很快便財務自由。僅是這一點,對很多夫妻來說已經頗具吸引力的了。
畢竟,有些人為了傳宗接代,會不惜任何經濟代價去生育小孩。但在少子化的今天,很多香港夫婦都是一個起、兩個止。誰能肯定自己的孩子,將來又一定會想生育呢?如果我們生小孩,只是純綷抱着將來想兒孫滿堂、人生我又生的態度,那大概只是一廂情願的做法吧。
雖然我仍未有自己的小孩,但也覺得養兒育兒,在現今的香港絕不是易事。除了要有充足的身力、心力及財力,更要對後代抱着"施恩莫望報"的心態,那麼才可真心體會到做父母的樂趣呢。
未知大家又對此現象有何看法?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照料有長期病疼的孩子, 如何在財務與健康之間取得平衡?
自由兄早前建議小妹分享治療濕疹的建議。經我詳細查明資料後,雖然濕疹的症狀與我的敏感情形很相似,但病理上仍是有大差別的。如濕疹的敏感原可以有很多,病型亦可分不同種類,包括異位性濕疹、主婦濕疹等,治療方式也因人而異。而我的情況則是天生皮膚較正常人薄,所以極易受天氣、環境、飲食甚至摩擦所影響,基本上不能完全痊癒,大多是靠後天戒口及多塗藥膏以減輕症狀。
所以今次的文章,我想針對一些香港小朋友最常見的長期病患,如哮喘、鼻敏感、濕疹等。可能是香港的空氣、環境污染都較嚴重吧 ,而現時各類添加劑及激素又十分盛行,致使新一代的抵抗力愈來愈受考驗。除了小孩受苦,照顧他們的父母也身心俱疲。敏感病症雖不是甚麼致命的危疾,但大多需要長期的診斷療程,當事人的病況也可能會大起大落。在這段難熬的時期裡,父母們又如何在孩子的健康、生活與財務之間取得平衡呢?小妹謹此述說一下雖不全面、但卻是個人親身感受的看法吧:
1. 用Excel紀錄每位醫生的資料
每位病童的敏感症狀與嚴重性都不一樣,所以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也是因人而異的。周圍拜訪中醫、西醫和營養師,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寫照。要看一個療程是否有效,一般最少二至三個月。而效果不明顯的,父母們很可能已另覓新的醫師。個人建議,家長們可開過Excel file, 詳細紀錄每位醫生的聯絡資料、治療方法、藥物名稱、收費模式及病況進展等。這可讓父母客觀比較不同醫師的優劣,將來有需要時亦可找回以前最合適的醫生。我以前看醫生時,也有一直翻看Excel紀錄,剔除了一些較商業化且無特別幫助的醫生 - 尤其那些常游說我試貴藥、並且多額外收費的人。
2. 小心篩選你想嘗試的療程
當身邊人知道你的孩子有長期敏感時,很多都會提議你看某個醫生、吃某種食療或做某種運動等。身為家長的你,一定要做足研究才考慮讓孩子嘗試新的療程。比方說,某些要求嚴格的中式食療,會要求患者早晨五、六點便起床吃素式早餐,甚至要長期吃某些冷門的草本植物。聽到這種偏方,父母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不要為了醫病心切而害了仍在發育期間的孩子。有懷疑時,不妨先向專科醫院或執業醫生求證。
3. 積極獲得有關的醫學知識
即使是長期認識的家庭醫生,亦未必清晰孩子病患的最新醫學發展。家長如有興趣,可参與一些國際的醫學會議,多認識本地及海外的醫學教授,有望交流最新的專業資訊。只要登入 www.iises.net/current-conferences/academic ,再在搜尋器輸入相關的醫科名稱,便可查詢中港海外何時有合適的會議,可供外人(非醫務人員)参與了。我以前也試過咁樣混進去的呢!
4. 讓孩子學會承擔健康責任
很多父母,對身患敏感病的孩子都有内疚之心,甚至會以物質、溺愛等形式來作出補償。但長久之計,是教導他們在生活、健康及財政上,培養正面的態度。例如從小就要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定時服用藥物,切勿做有機會傷害身體的行為等。孩子盡早養成保衛自己的意識,家長才不致于早晚憂心他們的健康。
5 . 提早為孩子籌劃將來
有長期敏感症狀的兒女,家長隨時要付出額外的體力、心力及財力。如有需要,父母可盡早訂立健康基金,為子女的醫療作長遠的投資。而且天生有較多敏感原的孩子,某些課外活動、甚至職業場所,都是不適合他們去接觸的。正如一個對化學物質敏感的孩子,將來應不大可能在工廠、地盤内做長工吧?我不鼓勵家長限制孩兒的未來,但盡早剔走一些不合適的選擇,也是為了他們在餘下的範疇内做得更好呢。
上述只是小妹的偏狹之見,而且多圍繞一些常見的都市病和敏感症。假如是更嚴重的長期病患,便需要更深入、複雜的討論了。謹此祝福所有的父母,可和孩子家人享受幸福安康的生活。醫學愈來愈昌明,也寄望愈來愈多的絕症可得到治療呢!
你有試過照料患病的親人嗎?你又如何平衡生活、健康和財政間的需要?歡迎大家在此分享一下=)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勉強移民,對自己的財務是好事嗎?
自特首梁振英就任以來,便愈多愈多本港居民醞釀著移民海外的念頭。即使是門檻較低的台灣,申請人的資產亦已上調至最少六百萬台幣,才有資格獲得批核。而為了子女的教育及前途,歐美國家及澳洲等地,更是香港家長們最嚮往生活的地方。
小妹對移民的事宜並不熟悉,但Facebook上有好些朋友,都對移居英倫產生憧憬。其中一人更分享了以下的捷徑,説明成為英國居民最簡單的方法:
"如要拿Tier 1 Visa,
只要有六十萬港紙放英國,同開間公司,
而常用流動資金要有3萬港紙,
有英國政府認可機構發的証明核實英語水平,就夠分申請。
可自由出入英國,
BNO 5年就可轉 BC。"
小妹八卦地看了留言,才得知申請者在這五年期間,需一直繳交人頭税。且當事人一定要自行在英國創立公司,並不能以受僱者的身分申請英國居民身份。
本來六十萬港元的入場費,對不少港人來說並非沉重的負擔。假如是看淡中港的經濟前景,用錢多買一個外國居民的護照,更是保險的做法。然而,以這種方法來申請歐美的移民資格,對本身為商家(尤其有海外業務)的香港人是最合適的。而像我這般的平民百姓,毫無營商經驗,如只是為了離開香港,才勉強地賣樓、賣資產、開間空殼公司來達到移民的最低要求,這豈不是勉強冇幸福嗎?
正確的移民態度,應基於清晰的職業發展、家庭團聚或理想追求等目標,而不是純綷因為討厭成長的地方,便隨便找個容易移民的國家。如要放棄原有的家庭、親友及職業,毫無概念地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重新摸索生活及工作環境,那無疑是痛苦的。為了勉強移民而賣掉老家所有資產的人士,便更加是後無退路。萬一在新地方遇上差勁的政府、歧視性的對待,是不是又要再離境尋找新的國家居住呢?
另外,並非所有地方都是歡迎移民人士的。再以英國做例子,該地的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刊登了這篇文章: "Theresa May urged to rethink new £35,000 earnings threshold for non-EU migrants as teachers face deportation - Migrants from outside Europe who have lived in the UK for more than five years will have to prove they will be paid the new minimum threshold in order to stay in the country."
言下之意,即是指年收入達不到35000英鎊的非歐盟移民,將面臨被逐出境的命運。除了人手短缺的公立醫院護士可獲豁免外,其餘最受影響的教育、start-up及慈善機構,很多非歐洲藉的「低薪」人員,將失去在英國居住及工作的資格。
移民,也是想令生活過得更快樂而已。但問心,是否每個國家都值得我們去放棄一切?假如我是居英的港人,我想在這樣的環境工作嗎?我想交税給這些抱有歧視偏見的政客嗎?我不想在離港以後,才發現某些國家的政府,其實比香港的更殘酷。假如在土生土長的地方也生存不了,我憑甚麼覺得自己移民後的光境會變得更好呢?
本來,移民是一個改變生活環境、拓展更多人生可能性的好機會。就如我們的bloggers圈子中,也有不少朋友被獲派到海外工作、甚至在外國落地生根。這都是很值得大家欣賞的美事。然而,我擔心的是,本土有太多人的移民目的,純綷是出於厭惡政府、厭惡國家的逃避舉動。他們並無客觀分析在海外生活工作的利與弊,亦無充裕的資產作緩冲。這種衝動的移民决定,最終可能令自己賠上沉重的財務、前途代價。
上述只是我個人的偏狹之見。未知大家又對移民這個議題有什麼看法?歡迎在此分享一下=)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真●藝文青雜誌也要上市!
最近中港股市的氣氛都麻麻地,難得内地有一本文學雜誌正式上巿, 為混濁的環境带來一股清泉!
這本名為≪讀者≫的簡體字雜誌,零售價為人民幣六元正。 其内容多為轉載中外大文豪的篇章, 再加插一些近代知名人士及散文家的作品。有時得閒, 我都會欣賞下呢本讀物,感受作家們淡泊名利及追求人生的精神。
但拿到最新的一期時,驀然發覺此讀物在上個月已經上市! 雜誌的母公司"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早於2008年6月便積極籌謀上市,奮鬥多年終於成功!
可能集資的壓力頗大,所以≪讀者≫ 也要騰出更多的廣告空間以增加收入。除了以前常見的茅台酒、 汽車廣告外,現在又加了些新的產品:
可能有人覺得:宣揚文學的雜誌,上了市後豈不是會玷染銅臭嗎? 但畢竟中國的人口達十數億,每一百人當中, 即使只有一名真文青及一名偽文青,再乘以百萬倍, 便已是龐大的市場了。
翻查資料(從百度轉載), "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的來歷也不簡單。至2013年12月31日的總資產為11. 89億元,淨資產8.71億元。是次的IPO, 合計發行總股份最高將達9800萬股。IPO以後, 讀者傳媒總股本最高將達2.4億股。
至於融資的用途,主要用於期刊業務發展和“手機報”的發展。 讀者傳媒將主要投向刊群建設出版項目、數字出版項目、 特色精品圖書出版項目等5大項目,這5大項目將耗資5. 04億元。
自古君子愛財,文人的浪漫,俗者如我又豈能参透?大家如有意見/ 感想,請不妨發個言:)
P.S. 工作上,小妹的peak season快將完結。近日的文章/留言, 多是趁乘車時匆匆寫下的。文筆如有紊亂之處,還請見諒呢=)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100毛的分獎典禮,是否反映了香港人的無力感?
周一的恆指急挫至二萬點以下,達到兩年多以來的新低位。正當我們一眾bloggers摩肩擦掌,計算值博率、考慮會否分段吸納低殘股時,香港人的眼球並沒得停留在恆指的1字頭太久。反而,大家都被前晚的另一個節目 -- 毛記電視分獎典禮,深深地吸引住了。
Facebook被瘋狂洗版,不同媒體發表了對100毛的讚揚報導,大家急於轉載當晚的"得獎金曲"...一夜之間,毛記電視彷彿成為了香港人的救星,釋放一眾小市民對政府、經濟及社會的怨氣,其模仿長輩們挪揄"廢青"的語調,亦得到年輕人的共鳴。這個節目的形式顯然十分新穎,難怪大受歡迎。然而,小妹看完兩小時的節目後,又不覺得它如大家所說的這般完美,反而看後有種莫名的失落感。輔仁媒體的作家曹凱喬,對此發表了(在我眼中)較為銳利及中肯的評論:
" 後來黑紙極速發展,成立出版社,旗下有不少網絡知名作家,再成立毛記電視到今日,原來5年不到。我對今日的100毛既愛且恨,愛就當然因為有美女主播盤菜塋子,恨則主要因為覺得他們沒有發揮他們在社會上應有的影響力,成立至今,他們依舊諷刺時弊,卻依舊只諷刺時弊。「分獎典禮」聽完,無奈和無力湧上心頭,TSA未取消、繁忙兒童仍然繁忙。學左膠那句:惡搞完,然後呢?然後明日準時上班。
他們代表了大部分人,而「行動派」應該要看清,香港大部分人就是他們。"
當然,寄望一個創作媒體去監督政府時事,是既奢侈又不可能的事。100毛的崛起,是因為近年愈來愈多的傳媒,不斷地自我監察、自我滅聲。主流傳媒愈來愈赤化,香港的聲音太少了,所以大眾市民才陸續透過100毛、熱血時報等渠道,來表達自己對社經發展的不滿。
本來多一些非主流途徑讓大家發表意見,絕對是一件美事,亦有助延續香港人的民主精神。但我個人擔憂的是,會否有太多人過度沉迷及依賴這些渠道?即"呻"完之後,只繼續和以前一模一樣的生活,並沒有去確立新的目標。除了投訴政府官員及制度外,自己對人生想要的改革和追求,仍没有制定清晰的藍圖去實踐。
雖然很多人都不喜歡施永青,覺得他是離地的"老餅"。然而,我仍是欣賞他的某些話語,例如他鼓勵年青人不應拾易取難。改變自己的思維及行動,永遠比立即改變社會的環境,來得更直接和有效。既然不滿香港的現狀,那我們更應發奮自強,先做好自己的本份,再由下而上、由裡而外地影響身邊的人,逐步擴大對不同社會階層的改革。這是既長亦苦的路,但肯定比"talk is cheap"更具號召力。
主觀點說句,很多過度追捧100毛的人,往往便是最介意被別人稱呼為"廢青"的一群。我們當中,從沒有人能討得全世界的喜歡。能定義自己是否真正的"廢青", 從來都只有自己一人。與其太介意別人的看法,倒不如省點時間及心力,每日為自己及親人多付出一點一滴,積極建立更美好的將來吧。
再次強調,我個人其實頗欣賞100毛跨媒體的突破及創作,只是大家在觀賞之餘,亦可多作出反思、並身體力行去改變個人及社會。請問大家對這個分獎典禮又有甚麼看法呢?你們是贊同還是反對主流對"廢青"的定義?歡迎在此留言分享:)
P.S. 其實今星期初我也剛好入了一些股票,但只是月供股票的自動操作而已。牛三通常都是絢爛而短暫的,但由熊一至熊三,再由熊三反彈至牛一,分分鐘是漫長的寒冬。寄望各位blogger與讀者都能安然過渡,繼續持盈保泰。量力而為便可,切勿做大型的溝貨行動。留得彈藥在,哪怕無柴燒?拿捏好機會,2016也可以是豐盛的一年呢!
Facebook被瘋狂洗版,不同媒體發表了對100毛的讚揚報導,大家急於轉載當晚的"得獎金曲"...一夜之間,毛記電視彷彿成為了香港人的救星,釋放一眾小市民對政府、經濟及社會的怨氣,其模仿長輩們挪揄"廢青"的語調,亦得到年輕人的共鳴。這個節目的形式顯然十分新穎,難怪大受歡迎。然而,小妹看完兩小時的節目後,又不覺得它如大家所說的這般完美,反而看後有種莫名的失落感。輔仁媒體的作家曹凱喬,對此發表了(在我眼中)較為銳利及中肯的評論:
" 後來黑紙極速發展,成立出版社,旗下有不少網絡知名作家,再成立毛記電視到今日,原來5年不到。我對今日的100毛既愛且恨,愛就當然因為有美女主播盤菜塋子,恨則主要因為覺得他們沒有發揮他們在社會上應有的影響力,成立至今,他們依舊諷刺時弊,卻依舊只諷刺時弊。「分獎典禮」聽完,無奈和無力湧上心頭,TSA未取消、繁忙兒童仍然繁忙。學左膠那句:惡搞完,然後呢?然後明日準時上班。
他們代表了大部分人,而「行動派」應該要看清,香港大部分人就是他們。"
當然,寄望一個創作媒體去監督政府時事,是既奢侈又不可能的事。100毛的崛起,是因為近年愈來愈多的傳媒,不斷地自我監察、自我滅聲。主流傳媒愈來愈赤化,香港的聲音太少了,所以大眾市民才陸續透過100毛、熱血時報等渠道,來表達自己對社經發展的不滿。
本來多一些非主流途徑讓大家發表意見,絕對是一件美事,亦有助延續香港人的民主精神。但我個人擔憂的是,會否有太多人過度沉迷及依賴這些渠道?即"呻"完之後,只繼續和以前一模一樣的生活,並沒有去確立新的目標。除了投訴政府官員及制度外,自己對人生想要的改革和追求,仍没有制定清晰的藍圖去實踐。
雖然很多人都不喜歡施永青,覺得他是離地的"老餅"。然而,我仍是欣賞他的某些話語,例如他鼓勵年青人不應拾易取難。改變自己的思維及行動,永遠比立即改變社會的環境,來得更直接和有效。既然不滿香港的現狀,那我們更應發奮自強,先做好自己的本份,再由下而上、由裡而外地影響身邊的人,逐步擴大對不同社會階層的改革。這是既長亦苦的路,但肯定比"talk is cheap"更具號召力。
主觀點說句,很多過度追捧100毛的人,往往便是最介意被別人稱呼為"廢青"的一群。我們當中,從沒有人能討得全世界的喜歡。能定義自己是否真正的"廢青", 從來都只有自己一人。與其太介意別人的看法,倒不如省點時間及心力,每日為自己及親人多付出一點一滴,積極建立更美好的將來吧。
再次強調,我個人其實頗欣賞100毛跨媒體的突破及創作,只是大家在觀賞之餘,亦可多作出反思、並身體力行去改變個人及社會。請問大家對這個分獎典禮又有甚麼看法呢?你們是贊同還是反對主流對"廢青"的定義?歡迎在此留言分享:)
P.S. 其實今星期初我也剛好入了一些股票,但只是月供股票的自動操作而已。牛三通常都是絢爛而短暫的,但由熊一至熊三,再由熊三反彈至牛一,分分鐘是漫長的寒冬。寄望各位blogger與讀者都能安然過渡,繼續持盈保泰。量力而為便可,切勿做大型的溝貨行動。留得彈藥在,哪怕無柴燒?拿捏好機會,2016也可以是豐盛的一年呢!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論我眼中最沒有存在價值的行業 - 馬戲團
最近一項國際攝影展的得獎作品,掀起了廣泛的輿論。 圖中的蘇州馬戲團訓練師,以鞭繩懲罰一隻動作不達標的猴子, 更強行拉扯牠的頸部以平衡腳架。猴子想逃避時,只能瑟縮在牆角, 面露恐惶及無助之情。
圖片引起了多國報章及動物團體的關注。 不少人斥責中國的馬戲團殘忍無道, 沒有給予表演動物任何人道的對待,更有外國市民聲稱會罷遊中國, 以示抗議。
本人從小到大,一直都對馬戲團的節目不感興趣, 原因就是看不起營運者背後的作為。捕捉棕熊、大象、 獅子等野生動物,關閉在狹窄的空間内, 又逼迫牠們學習高難度甚至危險的雜技… 這其實是全世界馬戲團都在做的殘暴行為,又豈只中國而已?當然, 如果没有市場需求,又怎會有商家供應?我們沒有錢,就想有錢; 一有了錢,就想有享受。人類已習慣將自己的刺激及快感, 建立在環境的消耗及動物的痛苦上。
但我懷疑,花數百元、甚至上千元買來的一張馬戲團表演票, 能為我們帶來多久的快樂?歡笑、嬉鬧過後, 我們又從中獲得甚麼呢?小朋友尤其喜歡色彩繽紛的表演: 面露笑容的小丑、身穿華麗衣服的空中飛人、扮相醒目的動物… 彷彿世界上一切都是五光十色的模樣。然而,世界本就是有美有醜, 社會亦是有善有惡的。故意在幼童前呈現美好的一面, 而他們卻不知道背後扭曲了的代價,這對他們的成長, 也不見得是好事情吧。
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所以有人會覺得,世上的動植物這麼多, 我們又能救得幾多個呢?牠/它們要為人類工作、犧牲, 也是正常的天職而已。但是,我們可能忘了,圖中被欺壓的猴子, 其實也是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縮影。為了生計,我們會受委屈, 會付出血汗。然而,一些如"強積金"或"全民退保"的政策, 之所以引起如此多人的反感,是因為這些做法是強制性的, 不旦扼殺我們的權利,還令我們的努力付之流水。 既然我們不喜歡犧牲自己的財富,以娛樂一班政客及基金經理。 將心比己,要其他生物犧牲牠們的自由來娛樂人類, 請問大家又於心何忍呢?
我們賺錢時應"取之有道",正如消費時亦應"用之有道"。 經歷多個世紀的發展,人類早已不再是蠻夷之族, 亦不需靠無謂的動物勞役來滿足私慾。像馬戲團、 皮草業這種傷害生物、而又無實際社會價值的商業活動, 大概也沒有理由再存在於地球之上了。
未知大家又對此行業有何看法? 你覺得最沒價值、最應消失的商業活動又是甚麼呢? 歡迎在此分享一下:)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選擇政府工,就等於放棄了理想?
小妺以前的一位舊同事,近日决定離開工作八年的中電公司,轉往民航處工作。閑聊期間,得知他現在分別有三歲及一歲的兒女,所以除了想做更高薪的職位外,亦認為穩定的公務員生涯更適合有家室的人士。雖然政府的醫療及牙醫package都較舊公司差,但勝在年年升point, 加人工的幅度肯定比私人企業好。
印象中,我記得他以前說過想創業,因為覺得在企業内做工程師,一輩子都可能賺不了大錢。短短數年,他的志向有這樣的變化,相信與成家立室有密切的關係吧。在香港地,養大一名小孩子,的確需要不少的心力及財力。雖則天生天養是可以的,但在少子化及物質主義掛帥的社會裏,有幾多父母能忍心在子女的身上省錢呢?之前看過港台訪問劏房住户的節目,其中一位領取綜援的媽媽,寧願自己捱餓,也要騰出金錢讓兒子上他心儀的繪畫班。父母既然願意為子女生犧牲糧食,自然也願意付出其他的代價,包括事業。
本地有很多市民,對打政府工的人或公務員持有偏見,覺得他們少做少錯,享受鐵飯碗之餘又能準時下班。小妹對政府的部門認識不多,但也覺得公務員職位(非contract位)絕對適合養家活兒的人士。幾十年安穩、不用怕炒魷的職場生涯,已能為親人提供充足的生活。這樣的人生,夫復何求?
然而,即使是投身政府界的人,也可利用機會使生活過得多姿多彩,尤其是要注意退休前後的財務安排。假如我是公務員,我會:
1. 留意房屋褔利的變化
公務員能申請房屋資源,尤其是紀律部隊的宿舍或相關的金額補貼。衣食住行中的"住"已順利解决,所以難怪不少政府官員的生活都過得十分優渥。每次經過紀律部隊宿舍的停車場,都看見不少歐洲名車停泊在此,往往比一般的私人屋苑更豪華呢。然而,住屋的優惠在退休後便會有改變。公務員在等候宿舍單位時是不能持有私人物業的,但退休後卻要遷出宿舍,重新去排公屋輪候的隊伍。所以,假如我是公務員,便會先考慮晚年的住屋需要。待派獲政府宿舍的單位後,我會計劃以配偶或其他親屬的名義購買物業出租。那麼將來退休後,我除了輪候公屋外,仍可有其他的選擇,而且又不會為子女帶來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2. 利用政府工的彈性,增值自己
跟私人機構相比,政府職位有更多停職留薪的機會。對很多想take a gap year去海外修讀碩士或做義務工作的人士,這都是值得把握的機會。小妹認識的一位前EO,也是用停職留薪的形式,往法國讀了兩年的MBA。雖然他完成學業後便沒有再回香港(可能法蘭西的紅酒實在太好喝吧),但他當初能作出海外進修的决定,相信也是因為能保留原本的職位,替自己留一條後路。即使畢業後遇上金融風暴,也不用太徬徨吧。
3. 積極發展第二事業
政府職位的工作時間較為固定,很適合員工用周末、下班的時間去開拓其他的興趣。只要不跟正職的工作性質有衝突,公務員向上司、相關單位申請用業餘時間來小本創業,限制也比一般的私人企業寬鬆。有了穩定的薪酬作後盾,自然可以有更多的籌碼,在業餘時間培養自己的第二事業了。
抱歉小妹對政府工沒甚麼特別的看法,亦沒有大的興趣。畢竟現時自己的衣食住行都算無憂,未來反亦想作更多的新嘗試。當然,如果有了下一代,我的態度可能會改變的。其實做不做政府工,人生依然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如果有人說政府工太刻板、限制了自己的創意及才華,那只能說他的夢想太廉價,所以才沒有全力以赴去實踐吧。
未知大家對政府工又有甚麼看法?你有想過做公務員嗎?歡迎在此留言和交流一下呢:)
P.S. 自由兄曾提議小妹寫一下治療濕疹的經驗,我也覺得這是很好的分享。惟近日工作正值peak season,而跟健康有關的内容,我也更覺應先做好research,以免讓病患家屬看到不準確/過時的資料。放心我在一月尾前會好好認真寫的=) 謹此也祝大家工作愉快、身體健康呢!
印象中,我記得他以前說過想創業,因為覺得在企業内做工程師,一輩子都可能賺不了大錢。短短數年,他的志向有這樣的變化,相信與成家立室有密切的關係吧。在香港地,養大一名小孩子,的確需要不少的心力及財力。雖則天生天養是可以的,但在少子化及物質主義掛帥的社會裏,有幾多父母能忍心在子女的身上省錢呢?之前看過港台訪問劏房住户的節目,其中一位領取綜援的媽媽,寧願自己捱餓,也要騰出金錢讓兒子上他心儀的繪畫班。父母既然願意為子女生犧牲糧食,自然也願意付出其他的代價,包括事業。
本地有很多市民,對打政府工的人或公務員持有偏見,覺得他們少做少錯,享受鐵飯碗之餘又能準時下班。小妹對政府的部門認識不多,但也覺得公務員職位(非contract位)絕對適合養家活兒的人士。幾十年安穩、不用怕炒魷的職場生涯,已能為親人提供充足的生活。這樣的人生,夫復何求?
然而,即使是投身政府界的人,也可利用機會使生活過得多姿多彩,尤其是要注意退休前後的財務安排。假如我是公務員,我會:
1. 留意房屋褔利的變化
公務員能申請房屋資源,尤其是紀律部隊的宿舍或相關的金額補貼。衣食住行中的"住"已順利解决,所以難怪不少政府官員的生活都過得十分優渥。每次經過紀律部隊宿舍的停車場,都看見不少歐洲名車停泊在此,往往比一般的私人屋苑更豪華呢。然而,住屋的優惠在退休後便會有改變。公務員在等候宿舍單位時是不能持有私人物業的,但退休後卻要遷出宿舍,重新去排公屋輪候的隊伍。所以,假如我是公務員,便會先考慮晚年的住屋需要。待派獲政府宿舍的單位後,我會計劃以配偶或其他親屬的名義購買物業出租。那麼將來退休後,我除了輪候公屋外,仍可有其他的選擇,而且又不會為子女帶來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2. 利用政府工的彈性,增值自己
跟私人機構相比,政府職位有更多停職留薪的機會。對很多想take a gap year去海外修讀碩士或做義務工作的人士,這都是值得把握的機會。小妹認識的一位前EO,也是用停職留薪的形式,往法國讀了兩年的MBA。雖然他完成學業後便沒有再回香港(可能法蘭西的紅酒實在太好喝吧),但他當初能作出海外進修的决定,相信也是因為能保留原本的職位,替自己留一條後路。即使畢業後遇上金融風暴,也不用太徬徨吧。
3. 積極發展第二事業
政府職位的工作時間較為固定,很適合員工用周末、下班的時間去開拓其他的興趣。只要不跟正職的工作性質有衝突,公務員向上司、相關單位申請用業餘時間來小本創業,限制也比一般的私人企業寬鬆。有了穩定的薪酬作後盾,自然可以有更多的籌碼,在業餘時間培養自己的第二事業了。
抱歉小妹對政府工沒甚麼特別的看法,亦沒有大的興趣。畢竟現時自己的衣食住行都算無憂,未來反亦想作更多的新嘗試。當然,如果有了下一代,我的態度可能會改變的。其實做不做政府工,人生依然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如果有人說政府工太刻板、限制了自己的創意及才華,那只能說他的夢想太廉價,所以才沒有全力以赴去實踐吧。
未知大家對政府工又有甚麼看法?你有想過做公務員嗎?歡迎在此留言和交流一下呢:)
P.S. 自由兄曾提議小妹寫一下治療濕疹的經驗,我也覺得這是很好的分享。惟近日工作正值peak season,而跟健康有關的内容,我也更覺應先做好research,以免讓病患家屬看到不準確/過時的資料。放心我在一月尾前會好好認真寫的=) 謹此也祝大家工作愉快、身體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