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財務路上不妨"say bye"的四種朋友

早前小妹及家人有冗事在身,便想找個家務助理幫手執屋。誤打誤撞下取得一位女士的電話,我跟她提到,我們有兩個屋企要她清理,亦分別在不同的地區。價錢及時間傾好後,她第一次先往我的舊居清潔。





我的舊居為一個廿多年樓齡、四百呎左右的居屋。雖然不太新淨,但也絕不污糟。家務助理的工作態度冇乜特別,但就有點拖延時間,而且沒有理會一些暗角位及牆邊的灰塵、污跡等。

過了兩日,她再上我的新居打掃。由於新居早前裝修過下,有湖藍色外牆、落地玻璃、晾衣間及燒烤平台等。她一入來,便眼前亮了一下。(其實只是0.01秒而已,但都俾我發現咗)今次,她的服務態度突然殷勤起來,肯主動用布抹下哋污糟既隙縫位。臨走前,又友善地逗我的貓咪玩下咁。

後來我和親人討論呢件事,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畢竟,香港是一個較物質的社會,大眾慣以職位、錢財、甚至屋企大細,來評估一個人,也是常見之事。比方說,一個住離島細單位的人,和一個住半山豪宅的人,誰更容易向銀行借到筆錢做生意呢?相信答案不言以喻。即使我們不太認同這種做法,但為了適應環境,做人始終不能太憤世嫉俗吧。

在同事、親戚等群體中,我們都難以挑選對象是甚麼人。惟獨是交朋友時,我們能作出個人化的選擇。財務路上的友伴,便更不能隨便挑了。人的性格可以千變萬化,未必有絕對的好與壞。但以下的四種人士,基本上我是不會與他們交心的:

1. 自私自利鬼
唔知大家生活中有冇遇過呢一種人: 他們和你表面上傾到計,言行亦頗正常。但認識多年,你真係諗唔起,佢有邊次請過人地食一次飯? 又或者有送過禮物俾人、主動和人慶祝節日的? 這些人視自己的一分一毫如寶,但就當人家的錢係草。那位常強調愛情上有"等價交換"的玄學家龍震天,就專稱此類人為"黑心男"。其實,不論是"黑心男"還是"黑心女",凡是算死草的人,還是少交往為妙吧。

2. 數字/財務概念混亂者
有些人不會刻意佔你便宜,但其天生的數口就是特別差,自我克制的能力亦較弱。他們經常混淆收入及支出,亂用信用卡/借貨服務,唔睇清楚息率,對儲蓄、投資等範疇一律懶理...所謂近墨者黑,跟這種人相處得愈多,我們對財富的觀念,也會愈來愈薄弱。

3. 慈善/籌款達人(狂人)
每次打開Facebook,都會看到有朋友参加慈善馬拉松、賣物籌款等活動。這本來是美事,能幫助社會中有需要的階層。但有點擾人的是,某些慈善愛好者,自己多數只出力而不出錢。每報一個活動,便指名道姓tag身邊的親友,要人家捐款贊助自己。偶然這樣做,大家仍可理解。但每次都咁樣的話,相信當事人很快便會"眾叛親離"。

4. 百鴿眼人士
這應是小妹最討厭的一類人了,偏偏香港地就多不勝數。以職業、社會地位、倫理關係來衡量一個人,仍算是可理解的。但我不明的是,為何有人第一眼,便會以住邊度、住咩樓來衡量一個人。更甚者,還會以公屋、居屋、私樓等來分類身邊的人。採取這種侮辱性思維的人士,我真係懶得對他們客氣。這批白鴿眼的偽中產,可謂是"身富心不富,實為窮人也"。

當然,人無完美,小妹自身也有不少缺點,實際上是沒有資格話人的。但我的意思是,在財務規劃及切磋上,盡量少接觸一些價值觀迴異的人。日常中有其他交流,還是可以的,但不要在錢財上跟他們有過節。假如他們強行迫你接受他們那一套的話,那麽你也只能對這種友情,說句sayonara了!


大家覺得在財務路上,應或不應該交哪一種朋友?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

P.S. 執筆之際,小妹的眼利家人發覺有著名blogger cut咗我的網誌連結。其實小妹寫blog不為名利,以前亦已有出版經驗,所以寫blog純為交流及興趣。一直以來,承蒙各位錯愛,真的不勝感激! 或許,我也會探索像Twitter、Instagram之類的多媒體渠道,多哋嘗試。而身為blog友中少數的女士之一,我最希望的是,可以有更多女性加入這個圈子,勇敢地發言。呵呵,可能將來有機會搞番個美女版的Avengers聯盟也說不定呢=)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以自住樓為家庭主要資產的弊處

入正題前,先分享昨天的趣事: 我對上一個post,竟然有位外籍美女用英語留言。我覺得不太尋常,便追查了近日的流量追縱,發覺不少轉介網站都是來自《紐約時報》。

原來該報的記者"狄雨霏",撰寫了一篇名為"中国政府警示女性:与外国间谍的危险爱情"的文章(http://m.cn.nytimes.com/china/20160422/c22chinasecurity/)。並在内文的關鍵詞"危险的爱情"中,連結到我的網站。這算是我寫blog六個多月來,其中一件奇遇吧,但這畢竟是極隨機的事。最重要的,還是有賴各位blog友及讀者,一直以來的支持及鼓勵呢=)



























返回正題,之前我在討論年青人置業的問題上,提及過一些客觀的因素,致使買自住樓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年輕人士。香港人"安居樂業"的觀念根深蒂固,但假如一個家庭,數十年來都只依賴一層自住樓為其主要的資產,那將會帶來潛在的害處。

截至2015年底,政府統計的香港住宅單位總數,約為二百七十二萬六千個。而私營樓宇方面,全港則約有一百九十四萬四千個私樓單位。在居住環境"私有化"的普遍情況下,不少人都視自住樓為人生的主要投資。但當一層自主樓的價值,已佔整個家庭的總資產達八、九成,那又是否沒有問題?我嘗試以三個層面思考一下:

1. 資產分配狹窄,現金流較少
公平點說,剛上車的年青人,付出首期、手續費及裝修雜項後,現金流所餘不多是正常的情況。但我所指的情況,是業主在買樓多年後,家庭總資產仍一面倒以自主樓為重心,沒有開拓其他的投資途徑。當經濟逆轉的時候,由於業主大部分的身家已被自住樓鎖住,未必有足夠的現金流在股市中撈低貨,不能握跌浪帶來的財富翻身機會。更甚者,萬一面對工作或健康的挑戰,也没有充分的現金作緩衝。即使業主能加按自主樓以取得資金,但臨時臨急申請的加按,利率會是最優惠的嗎?

2. 樓市一直升值的迷思
本港過往二、三十年的樓價直升機,令很多人覺得這個現象,只會一直重現。但環球經濟複雜化、香港前境的隱憂、量化寬鬆手段開始失靈等,都是包圍樓市的不利因素。正因不少本地人習慣了自住樓的不斷升值,便失掉了戒心,誤以為可靠自住樓的增值,來解决未來甚至退休後的經濟需要。籃子内只放一隻大雞蛋,這樣的風險究竟有多高?

3. 對子女、後人的影響
本港不少父母辛勞地供樓,就是為了將來能留給後代。但假如自住樓是家庭的主要資產,那父母便未必能在子女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雖然我個人是反對"父幹"的,但也理解父母們想在子女結婚置業上出一分力。但一層自住樓,恐怕並不是具流動性的投資產品,也不能從中抽取現金作實際用途。現今的人普遍長壽,待父母們百年歸老後,子女也開始達入中年甚至初老期了。在這個年齡繼承父母的一層樓宇,恐怕已過了其發揮最大功效的時機。而這,可能會違背了父母們當初的一番心意。

上述只是我個人的狹隘看法,其實除自住樓外,無論是任何一種投資產品,也不應佔總資產中的一大部分。適度的分散投資,是保障自身及家人生活的重要措施。我們常在討論區看到,有些人每隔幾天,就用銀行估價查一下自住樓的價格變化。自己住的樓宇值數百萬(甚至未供完的),但其他的投資及現金流卻雜亂無章。這種懶得了解其他金融產品、只想靠一層自住樓來"發達"的心態,在我眼中是最要不得的。

你對自住樓有甚麼看法?自住樓佔總資產的多少百分比,才算健康?歡迎大家分享一下=)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國家安全局的宣傳新招: "危險的愛情"

本年度的4月15日,為中國第一屆"國家安全教育日"。為了隆重其事,除了一眾高官召開記者會發表聲明外,有關當局亦加強媒體的宣傳。近日,在北京的西城區周圍,都貼滿了一幅名為"危險的愛情"的海報:

(Picture source: chinalawtranslate.com/1113-2/326-2/)

圖中的女主角"小李",在友人的慫恿下,参加了一個外國朋友組織的交流活動,以提昇英語水平:


坐席上一位名叫"大衛"的外籍學者,聲稱自己正在研究中國議題。他請在座的每個人介紹自己的經歷及職業,並由小李開始。



當大衛一聽到小李是公務員,並在"涉外宣傳部門"工作時,便眼前一亮。其後,他向小李展開熱烈的追求,成功奪取其芳心。



這名外籍男友,令小李感到驕傲愜意。當大衛細問小李的工作詳情後,便想向她索取一些内部文件作研究用途。起初,小李仍以保密為由拒絕。但在男方的"嗲功"下,小李終於就範。





複製了機密文件給大衛後,他便人間蒸發。小李怎麼做也聯繫不上他,反而被國家安全局抓了去做調查。



當局創作這幅漫畫,可能純綷是想提高民眾的警惕心。但其對不同民族、男女關係的敏感度,則有點太遲鈍了。難怪這幅漫畫已被譯做英文,並在不同的海外網站上流傳,成為了外國佬的笑柄。

其實,類似的政治宣傳手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被應用過。為了攻擊日本,美國設計了口號"Don't even try, she might be a spy",將日本人邪惡化。但效率如何,則見仁見智了。畢竟,講得係"危險的愛情",當事人早已理智盡失。面對異國的靚仔/靚女,仲唔食左先?

當局對這種(偽)愛情的理解,可謂係"識條鐵",這才是真正"危險"的地方。要俾靚間諜呃的人,亦不會因為一張poster而突然醒目咗。當局與其靠propaganda, 倒不如用一點逆向思維吧: 凡是被"疑似"間諜初步色誘的人,請立即向當局備案。一經核實並捉到間諜的話,報案者可獲贈獎金和高級約會俱樂部的會籍。有更好的incentives, 自然有更多人願意舉報班靚間諜了。

大家有看過搞笑的宣傳手法嗎?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成為"Walking Wallet"的男士與中年危機

心理學家Steve Biddulph在他的著作"Manhood"中,以"walking wallet"這個詞語,來形容西方國家一眾中產男士的典型生活。

顧名思義,"walking wallet"是指會走路的錢包,即一家中的米飯班主。這位男士,通常難以兼顧自己的多重身份(父親、兒子、丈夫、上班者、朋友、家中的水/電/木工、運動者、獵者、愛人等)。除了作為家庭開支的付款者,他們已懶得平衡其他的角色或義務。即使在工作上,他們仍有升職與加薪的機會,但額外的錢,主要是花費在太太及兒女上。

在香港地,如果用"walking wallet"來形容一眾男士,恐怕會被標籤為"sexist"(性別歧視者)了。畢竟,近二、三十年期間,在職女士的人數已增加不少。雙親工作的家庭,亦漸趨普遍。然而,現時男女的薪酬待遇仍未完全平等。為了照顧家庭,而選擇做較輕鬆工作/兼職的婦女,亦比比皆是。當家庭大部份的財政擔子壓在男士身上,久而久之,某些男性便會顯現出不爽之情。

社會上對"alpha male"(領導型男性)的追捧,為男士帶來了無形的壓力。明明天生内向,但在會議上卻要口若懸河; 明明討厭應酬,但周末卻要陪老闆、客人打高爾夫球; 明明喜歡平靜的生活,但卻因為家人的物質需要,而在商界無間斷地做足幾十年。

當然,大部分的人都已適應並習慣這種生活。但工作與家庭的界綫,畢竟是容易產生衝突的。終日披星戴月地賺錢的男士,雖然能看到家人物質上更好的享受,但他們多因長期工作,早已和妻兒的日常生活脱節。有時晚了回家,偶然看到家中新買的名牌廚具,又或是枱頭上的學校獎牌,竟想不起是跟什麼場合有關的。答案是: 妻兒們早已習慣了他的不存在,平時的活動,大多沒有丈夫/父親的參與。這位一家之主的功能,主要是家中各項開支的付款者。

當一個人的價值,淪為"walking wallet"的功用而已,那麼便很難怪,為何這麼多男士在四十至五十多歲期間,會面對"中年危機"。職業上,他們已有一定的名利及收入,未必再有向上博殺的動力。再者,他們一般與家庭關係較疏離、生活上失去重心。為了尋求刺激,他們當中有人選擇玩刺激運動、搞婚外情、買跑車等。然而,這樣是治本的解决方法嗎? 激情過後,又是否能重建人生的意義?

我並非女性主義者,但也覺得,不論是"alpla male, "或"trophy wife"(指丈夫收入足以養得起自己的太太)等,都是刻板的性別形象。體諒及尊重別人的人生可能性,嘗試自立,較少在金錢/情感上過度依賴某一個人,將有助舒緩家庭内每個成員的壓力。

在追求自我實踐的時代,我也更樂意見到,大家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盲從社會的標準。熱愛工作的女性,其丈夫能為她的高收入而感到自豪; 喜歡照顧孩兒的男士,其妻子會欣賞他為家庭付出的心力,而非一味要求他賺更多更多的錢。

大家都這個題目有看法嗎? 你們(或你們的親人),又有機會面對中年危機嗎?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

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客觀談都市年青人買樓的困擾

每周更新一次CCL index的香討專欄作家"中女社社長",近日發表的文章"現代年青人買樓的困擾",惹起了不少網友的不滿。他貶低80-90後的競爭力,但整篇内容又缺乏實質數據作支撐。雖然我對他的取向持中立態度,但也有感他今次已老貓燒鬚,繼上次估錯市的宣言"未來三個月是最後上車機會"後,有可能再流失更多的支持者。

事實上,其言行早已辣㷫其他地產界人士。紀惠習團的主席湯文亮先生,亦曾撰文公開批評他:「你已經是該網站專欄作家,不過文章只是覆述每週中原指數升跌,無甚新意,你喜歡在該網站出文,只不過是為了一個專欄作家名字,人各有志,我亦無話可說,但你在我的回應箱內寫上本州照例放火三日,亦即是撩交打,我費事同你癲,但建議你多花心思寫文,唔好再以每週中原指數為題目,該網站的點撃率已經很低,而你的文章點撃率是該網站各位專欄作家中最低,唔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得到,如果你夠膽,直接用真名寫文章攻擊我,你絕對可以放火,冇人會阻止你。」


個人愚見,不論是報章專欄還是個人專欄,公開挑釁點火,都是手尾長的愚行。不同派別,自然有不同的理念及粉絲。大家做到和而不同便可,不需強行迫別人接受自己的一套。與其將時間及精力浪費在罵戰上,倒不如善用餘暇,看看書或出外走走,日子會過得更輕快呢。
假設同一個題目"現代年青人買樓的困擾",要我自己作的話,即使在沒有任何數據的證明下,我大概也能想出三個較客觀的理由:

1. 單身族的崛起
都市内的單身經濟體,近年已愈來愈普遍,他們很多都是消費力強勁的Lohas族。然而,在衣食住行方面,他們的住屋需要,所得到的兼顧明顯較少。即使是同一份首期,夫婦二人的薪金總額,大多比單身人士的一人工資為高,所以亦更容易通過銀行的壓力測試。而想獲HKMC批核九成按揭、以購買售價3-4mil樓宇的人士,月入的薪資要求約為4萬。以本港整體的勞動收入來說,個人月薪達4萬的人數,絕對不算主流,這也解釋了較少單身青年獨自上車的原因。再者,本港市場上設計的"單身貴族住宅",大多是另類的"新樓劏房",連300呎都不到,性價比(price-to-performance ratio)非常低。與其自己一人擠在貴價劏房内,倒不如和雙親繼續一起住,反而更舒適吧。

2. 不同行業的薪酬差距
可能大家覺得,月薪數萬的專業人士,在我們身邊真的很常見,尤其是大學舊朋友堆中及考專業試時認識的同學,便更多這種"潛力股"的存在。但晉升階級清晰的專業工種,在香港市場上始終不是佔大部分。更常見的是,像Recruit及Job Market内刊登的服務性行業職位,一般起薪點都不太高。即使我們身旁有親友薪高糧準,但由於數目有限,也不算是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月薪合共二、三萬的年青夫婦,反倒是更多見的本地常態。供樓的壓力,他們亦承擔得較重。

3. 職業與居住地的流動性
在全球化的發展下,住在城市内的青年,已不見得會一輩子待在同一地方工作。單是小妹圈子内認識的同輩,便有往内地、日本、越南、英國、美國及澳洲等工作的港人。他們的專業技能,容許他們申請香港以外的工種,亦可隨時被機構調派往新的海外分行。雖然我找不到現時在外國工作(非長期移民)的港人準確數目,但他們的事業特色,已說明了他們某些人暫不置業的原因。在隨時轉變工作、居住地的前提下,難道每搬一次地方,都要買一次樓嗎?日本的咨詢專家大前研一,甚至鼓吹青年人先以租樓方式,來換取在不同國家工作的流動性。莫非這批有事業心、具競爭力的跨國工作者,都要被"中女社社長"以"無樓"為由,而冠上"廢青"的稱號?

上述只是我個人狹隘的見解。有關住屋的需要,一直都是香港人極留意的議題。稍後我再撰文,議論一下以自住樓為家庭主要資產的弊處。

你們覺得現時的年青人,置業時一般會面對什麼困難?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股場上的"差不多"先生

      你知道股壇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區各地散户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過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因為他是全城無知股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細密。

      他常常說:「買股票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後來他在一間銀行裏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會精細;幫客户買賣股票的時候,他將號碼3988搞錯為3998,330掉轉做033。銀行老闆生氣了,常常罵他,他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只是弄錯一個數位而已,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車到深圳證券交易所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港鐵站,遲了兩分鐘,往羅湖列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列車時段顯示器,搖搖頭道:「只好遲點再走了,早點走同遲點走,也還差不多;可是地鐵公司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既然股票市場也有無限補時,為何地鐵公司連兩分鐘也不肯補給我呢?真吝嗇呵。」

      在銀行工作久了,差不多先生聽說了"價值投資"這回事宜。但他懶得自己弄,所以便拜託銀行的同事老林,幫他做投資的决定。在發給老林的電郵中,差不多先生不慎打錯了近音字:「老林,我想做些股票的假值投資,麻煩你動用我户口裡全部的資金,買入最好的貨吧。」

      雖然老林不明白"假值投資"是什麼意思,但既然差不多先生想買股票,於是老林就用差不多先生户口内所有的錢,從股票號碼00001開始、往00002、00003...一直買下去,每股買一手,買到00999時,差不多先生的户口已乾塘了,因此老林便收手。

      後來,差不多先生得知老林搞錯了他的意思,不但沒生氣,反而豁然開朗起來。他說道:「"價"值投資,和"假"值投資,不是差不多嗎?兩者只相差一個字,反正都是買股票而已。」

      有一天,差不多先生忽然得一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醫生過來。差不多先生突然想起,自己户口内已没有現鈔,要將股票賣走換為鈔票,才有錢看醫生。可惜,他在交給家人的字條上,卻不慎將"鈔票"寫錯為"股票":「你要換些股票回來,那我才有錢看醫生呢。」

      他的家人照着字條做,打算為差不多先生換回所有的實物股票。家人不斷向銀行、股份過戶處等申請,逐次將00001至00999號的股票換為實物股票證。因花耗了極多時間,家人回來之際,差不多先生已病入膏肓。

      當差不多先生看到家人带回來的是實物股票,而非實物鈔票,便知道無望了。醫生是不會收股票為醫藥費的。差不多先生不但沒失落,反而豁然開朗起來。他說道:「"股"票和"鈔"票,不是差不多嗎?兩者只相差一個字,反正都是錢而已。」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投資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就絕了氣。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投資時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投資大師。

      他的名譽愈傳愈遠,愈久愈大,無數無數的股民,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

P.S. 以上乃根據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傳"改寫的二次創作,如有雷同,實屬不幸。補祝大家愚人節快樂=)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第一代「媚外」的中國人民

小妹以前曾在北京讀書,眼見一些中國同胞的崇洋行為,確實令人嘆為觀止。原來,中國平民對西方人的媚外行為,早在十九世紀時便出現。小妹根據<南方周刊>以前的一篇報導,得知以下史實:

1841年7月,英國駐華的總監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遭到了生死的考驗。他的船杆被颱風破壞,同船上的十多人滯留在荒島上,只餘下少量的食物及松子酒。

而當時正值鴉片戰爭期間,清廷對英人恨之入骨,所以發出了以下的聲明:能擒拿查理義律者,可得懸紅洋銀十萬元;生獲白人士兵一名,可得獎金二百元。

以我們對一般中國同胞的認知,在這樣的利誘環境下,民眾們應一窩鋒走去捉查理義律及其殘兵,以換取獎金。但事實的發展,卻出乎大家的預料之外:

稍後,查理義律向一名中國水手求助,對方要求3300元的酬金。查理義律答應後,他的手下便在中國水手的船上輕鬆進餐。中國水手一見到清廷官船駛近,便立刻把英兵推入船艙底。即使官員大聲喝問,中國水手也只是輕鬆回答:「我甚麼也沒看到。」

雖說3300元是一筆小橫財,但和清廷的懸紅比,簡直是杯水車薪。為何中國水手仍要鋌而走險去幫助外國人呢?原來,自1757年起,廣州境内的中英貿易紀錄中,只記載了英商向清商追的債項,卻沒有記錄清商向英商討的欠款。皆因清朝時期的商人都知道,朝中官員並不會幫他們去追債,反而只會對商人的資產起貪念。面對一個不承認私有産權的朝廷,又有誰會相信它說的「十萬懸紅金」呢?

既然不能向清廷拿好處,那倒不如和外國人合作吧,反正他們身上的錢更容易賺。英國人一踏足中原,只要給中國漁民少許金錢,他們便會指出哪個井被下毒,並沿途一直提供新鮮食水、帶領英軍渡過複雜的水路系統等。英國人原以為中國民眾愛國心強,會非常仇視外來的西方人。但事實上,中國子民都是「認錢不認人」的。

寧波被英軍佔領後,身為間諜的德國傳教士郭士立,被任命為「知府」。百姓們一知道這個消息,便拍馬屁地稱呼他為「郭爺」。其後郭士立組織了一個間諜隊伍,内裡的中國人亦爭相「立功」。其中一名中國子民更聲稱:只要郭士立肯資助他去考科舉,他願意效任何「犬馬之勞」。

驟眼看,中國子民的「媚外」行為,是由於他們覺得白人種族更高尚嗎?非也,始作俑者,都是一羣沒有善待漢族百姓的清廷官員。他們打仗時,曾綁架不少無辜百姓,搶掠平民家中的資產,胡亂抓取「漢奸」,甚至殘殺逃走中的婦孺……這一切暴行,都使百姓對清廷恨之入骨。他們寧願幫助外人,亦不想令清廷得益。

所以,當清軍在戰場失敗的時候,百姓們「報復」的機會便來了。他們圍燒官船,又用長竿將逃亡的清兵「篤」回入火場内。清軍的死傷數字慘重,究竟當中多少人是被外國士兵殺害?而多少人又是被同胞落井下石弄死的?真是天曉得了!

朝廷對百姓不好,促使人民「媚外」的舉動。當然,現今某些中國同胞的崇洋態度,目的及動機都與古時很不一樣了(尤其是中國女士對外籍男性的欣賞之情)。大家在生活中,有見過特別的崇洋行為嗎?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