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學生問我: 為何一粒原子内,電子圍繞核心運行的軌道,和宇宙中衛星環繞行星轉動的軌跡差不多? 萬變不離其宗,他的問題,令我不禁想起: 宇宙講求的時空理念,即"時間"及"空間",不也是人性一直追求的嗎?
所謂"財務自由",其實就是有足夠的資本,提高餘生的時間值,盡量將個人的選擇、自由及享樂最大化。那麼空間,又如何定義呢?我相信每個人都渴求一定的私人空間,以下謹以基本的衣、食、住、行作例子:
衣: 你可選擇在街邊的檔舖買衫,又或者在連鎖店内,與其他顧客一起撰衣服、去更衣室排隊。如果想有更多空間的話,你可去高級服裝名牌店,除了不用跟人迫外,職員更會serve糕點予一些有"potential"的顧客。
食: 你可以在街邊篤魚蛋,亦可以在連鎖快餐店排隊點餐。當然,如果你想多些個人空間的話,不妨去高級餐廳或酒店訂位,甚至包場。
住: 這應是最明顯的例子吧。多付點金錢,便能挑選更寬敞的房屋。在那些gentrified areas(偽中剷聚集地?),更刻意將屋子與外界隔開,遠離其眼中"社經地位較低"的區域。空間感,同時亦象征着優越感。
行: 很多人在上班時段,都見識過金鐘站内月台的"動物大遷徙"。有些人之所以選擇坐的士、搭Uber或自己駕駛,就是為了不想和別人迫。
在寸金尺土的香港 ,想享有自己的空間,確實不是易事。當然,一般來說,你付出的錢愈多,能"買"到的個人空間便愈多。但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通常滿足到一樣需要,便會有其他的機會成本。
比方說,對現金流較緊絀的夫婦,即使多付一、二百萬能購入更大的樓盤,但他們仍是傾向挑細價樓,犧牲居住空間來減低供款壓力。反之,一些有供樓能力、但卻從未置業的人士,因老家較少個人空間,他們往往在其他範疇補償自己,如多去fine dining,換靚車等。
對資產水平不高不低的大眾來說,要選擇或放棄哪種個人空間,都不是容易的决定。而人類又是情緒動物,外在空間不足的話,也可影響到内心的空間。過度擠擁的環境,真的很難令人激發靈感。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舒適感或安全感,空間再多也是無用。比方說,你覺得流宿者和"麥難民",會真正享受他們附近的環境嗎?
對你來說,個人空間又意味着甚麼?你覺得可用金錢,來定義空間的重要性嗎?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