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你聽過一些欠缺同理心的財務建議嗎?

昨天跟友人茶聚,她就職的大型國際運動用品生產商,竟在同一年内做了兩次大裁員行動。而最近的一次,就是在三月初時,裁走了不少finance部的同事。

驟眼看來,環球經濟向下行,企業為了自保而開源節流,是正常的商界舉動。但在三月初裁員、而非在二月中這個新年的轉工旺季炒人,是較欠缺同理心的决定。在新年期間叫人走,被裁的員工仍可拿着bonus, 以「旺季跳槽」的理由去新公司見工。然而,在旺季完結後才譴散員工,一來已過了市場上最多招聘的時機,二來也令失業的員工,更難找到好理由向新的僱主交代。

假如公司的財政早已出問題,裁員的想法,應在三月前便已浮現。想和員工好來好去的話,公司主管更應趁兩、三個星期前的旺季,便解僱他們,讓他們盡快找到新工作去養家活兒。

其實,不具同理心的舉動,又豈止發生在商界?日常生活中,沒體恤別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聽到的財務建議,有時也覺得不太適用,原因可能是對方沒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問題,亦不了解各個人在需求、價值觀上的差異。以下的分享,便是我接觸過的一些欠缺同理心的財務建議:

1. 為了「湊夠數」,而鼓勵別人承受過大風險
我們看yahoo finance的讀者分享個案,常常會見到類似的情況: 一對工作數年的情侶,打算在未來一、二年内結婚置業,但以現時的積蓄,卻未能兼顧擺酒費用及買樓首期,應如何理財是好?很多時,專家為了"meet quota",會提議一些風險稍大的投資手段,如購買基金、投資新興市場、買賣外匯等。這些工具表面上的回報率是較高,但風險亦相對較大。如讀者需在近期内籌措資金,以達成人生大事,那麼保本是首要的目標。與其採取高風險,讀者們倒不如透過轉工加薪、做多些兼職、甚至調節自己的財務要求,反而更能平衡短期內理財及生活的需要。

2. 給人家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想
有時,我們向「成功人士」請教時,會聽到一些無棱兩可的財務建議。「不要靠打工、存錢了,創業才能令你致富!」、「你仍在用傳統的理財方法?Bitcoin已顛覆了我們眼中的金錢概念。」、「複息收利法太慢太過時了,快進入高槓桿的新時代吧!」……與此類推的標題,第一眼能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彷彿明天就能發達般。但它們的可行性有多高?而所需的資本及財商,是每一位市民都能駕馭的嗎?更甚的是,某些「成功人士」怕講多哋會蝕底咁,只俾你一個大方向做標題。而實際的操作手法,他卻守口如瓶或輕輕帶過,等你聽完發下夢便算。

3. 沒心幫助別人,只想趁機向人炫富
在朋輩和親人的圈子裏,我們往往會向經驗較豐富、財務較有實力的長輩們請教。他們大多都不吝向後輩分享心得,但偶然還是會聽到一些有「弦外之音」的建議。例如,我在金融海嘯後期剛找到工作時,向一位職場的前輩詢問,該如何分配薪金作中、長途的投資用途。而他只是隨便說了幾句:「你儲下錢先啦! 其實我逢樓市低位便入單位收租,08年的跌市初期都有入。但現在樓市已受人民幣升值影響,會一直keep住升,你後生仔女資金不夠我呢輩多,要慢慢等下啦!」我當時的反應是一笑置之,要找到可靠務實的長輩為理財模範,也是一門學問呢!

4. 以幫助人為藉口,實際上只想自己得益
這特別應用在以金融產品或開班授徒維生的人士。比方說,一些保險經紀常聲稱自己樂於助人,願意幫助顧客解决金錢上的問題,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向別人推銷佣金較高的產品。而失德的金融從業員,更會在取得客人的信任後,用不同客户的資金作互相對冲的投機活動。顧客的portfolio係賺還是蝕,根本不直接影響經紀的收入。同樣道理,亦應用在某些傳銷人員、和以「致富脱貧」為名而狂開班的金融騙徒身上。他們向學徒榨取金錢,但卻没有提供相應的財富增值服務。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狹隘的分享。即使是財務專家,如果只是第一次見我們,也很難作出100%迎合個人需求的意見。因此,我們向人家討教時,除了要心懷謙虛及感激外,也不要忘記DYOR(do your own research)。最了解我們的,始終是我們自己。向別人諮詢後,亦要配合自己的知識及理解,才能發揮作用。

你有聽過一些不太合適自己、甚至不具同理心的財務建議嗎?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 謹此祝大家復活節快樂=)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畢業時遇上金融海嘯,給我的財務啟示

最近Marketwatch及Guardian等外國媒體,調查了一眾Millennials(即現年25-35歲左右的人士),有否達到社會對成年人釐定的里程碑,如結婚、生子、買樓、穩定工作、為未來儲蓄等。研究的結果當然是:現時新生代的達標指數,較上一代的Generation X低很多。

報章們認為,償還大學貸款的壓力、房地價的通漲、大學生起薪點低落等,都是拖慢新生代去追求人生其他目標的元凶。而08年雷曼倒閉引致的全球金融海嘯,亦使大家對企業、職業的穩定性持懷疑態度。為了節省成本,短期合約、無薪實習及臨時工等,在歐美各國變得愈來愈普遍。只要經濟一變差,公司便可隨時對員工開刀。在不穩定的大環境下,也難怪不少新生代持更悲觀的態度,不敢輕易舉債或太早成家立室。

個人而言,這個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是在我畢業較早前發生的。當年,很多同學都擔憂找不到好工作。有人為了盡早得到聘書,連8000元的起薪點也願意接受。那時的我,因拿過一年gap year待在企業工作,所以也不至於對商業環境太陌生,或感到太驚慌。現在回想起,當時的自己反而太保守,沒有充分利用gap year賺來的錢來好好撈貨。以下是我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得到的啟示:

1. 不能百分百依賴薪金
初踏職場時,我選的是一所公用業務的龍頭企業。裝修優渥的辦公室環境、薪高糧準的上司職位、華麗的公司活動及派對……這一切,都給予了我不少幻想。我也曾跟很多人一樣,認為要在職場上爬到高位,才是好玩的人生。然而,金融海嘯一到,商界表面的光環,都頓時褪了色。部門重整、裁員、放無薪假、減工資等接踵而來,原本花錢豪爽的前輩們,都開始扼緊荷包,擔心自己及家人的生計。當時我所感受到的disillusionment(幻滅、覺醒),是筆墨難以形容的。亦是從那時開始,我知道單靠一份薪水,並不能保證自己的人生。

2. 跌市時不能太保守,分散投資才是王道
我在gap year工作期間,最先碰上的是07年的港股直通車。而我除了做人民幣定期外,餘下的積蓄便放在活期户口,没有再作其他投資。到了08年9月後,雷曼倒閉後引發的連鎖股市重創,本來給了我入股市的良機。我當時已重返校園,户口亦儲了gap year工作時賺來的數萬元。可恨的是,那時我只顧着追回學業(因我要在一年内補回兩年的學分),沒怎麼研究股市走勢。而且看着愈來愈向下行的經濟,我更視自己的積蓄如命根般,連分段撈低殘股的勇氣也沒有。現在反思己過,我當時的態度確實太過迂腐保守。在投資上,給自己預留安全邊際是可以的,但在連環跌市、直至熊市終結時,既然一毫子的買賣也不敢做,那便是我個人的失敗。有了這次教訓,我已學會分散投資、同時繼續累積現金,期待下次大熊市時有更成熟的表現。

3. 只要有能力,家境好壞並不會影響你的將來
金融海嘯一到,同輩們的恐慌程度,往往與他們的家境成反比關係。家境較佳的,可在父母的資助下申請碩士課程,多讀一至兩年後再求職,以避開金融風暴的衝擊。相反,家境稍遜的,身上很可能已背負着學債,需要畢業後立即找工作,以支撐自己及家人的使費。我不否認,家底更好的同學,在遇上經濟不景時有更多的選擇。但多年過後的今日,我又不覺得兩者的仕途有甚麼大差別。工作認真的人,即使在畢業時被僱主已「金融海嘯」為理由壓價,現在也早已透過升職、跳槽等途徑,來爭取自己應得的酬勞。反之,當年一些出於逃避心態、隨便挑碩士課程來讀的人,現在面對工作的態度,也是差不多的隨便,不見得有什麼特別的發展。

金融海嘯的發生,對每個人的意義都是不同的。提早見證經濟低迷,便給年青人更多預備及學習的機會。你對金融風暴有親身的經歷及感受嗎?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剝削尊嚴的居住生活?

小妹住宿舍的經驗不多,人生惟一一次住宿舍,是在大學時代。雖然當時的衞生情況較欠佳、空間亦狹隘,但其年度收費十分便宜,每人只需1500人民幣。對我這種窮學生來說,已是非常親民的選擇了。

而我的一名友人,他最近一年住在薄扶林道的明愛凌月仙宿。本來生活尚可,但明愛賓館和餐飲管理層近日宣布,從4月1日起,會將宿舍多年的自助付費洗衣房改建為客房,不再為舍友提自助洗衣服務。

我的友人十分不滿,所以他寫了一篇投訴的文章,刊登在熱血時報網站内。原link為:
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3-16-2016/29372
而我則謹此節錄一下:

「 舍友們得悉後都感到十分詫異,因為住了多年都相安無事。現在沒有了洗衣房,會為舍友們帶來諸多的不便。舍友們就算惠顧最近的洗衣店(在水街),年邁、中年和年青的我們拿著籃又大又重衣服,必須先經過宿舍鐵閘前的那條小斜坡,再過兩條馬路和兩條留梯才能抵達,然後回頭再走一次。舍友們最初選擇棲身於此,是明愛的合理住宿收費比較能讓人負擔,並提供煮食及洗衫設施。 

一間洗衣房是任何一所正規經營的宿舍/旅舍和酒店不可缺少的basic amenity(基本設施)。現時香港的大部分宿舍/旅舍如:The Helena May(梅夫人婦女協會)、Bishop Lei International House (宏基國際賓館)、Hong Kong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香港青年旅舍)、Y Loft(青年廣場的Y旅舍, 審計處於2012年的青年廣場報告中提及自助洗衣房是旅舍提供的主要設施之一)、YMCA(青年協會)和 YWCA(女青年協會)都設有專人或自助洗衫服務設施。

明愛一直在宿舍的宣傳單張上,用洗衣房作為宿舍提供設施的賣點之一。宿舍一邊在自身的網站上號稱要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另一邊卻在旗下眾多宿舍之中,唯獨將凌月仙宿舍本身已有多年基本設施的洗衣房改為客房,在客滿也有一匹布長的入住宿舍輪候名單中,只為增加宿位。 

一間宣揚天主關愛社福機構,急功近利的節省模式,犧牲整體服務對象的利益,短期來說只有數字上的變動,並不會帶來更多的收入,更有違服務社區的真諦。 」

這篇文章被刊登後,網友的回應都是一面倒的。他們覺得明愛宿舍關掉洗衣房的决定,十分不人道,尤其麻煩一些年齡稍長的宿友。他們認為在商業社會下,明愛等慈善機構早已變質。為了多賺一丁點租金,可隨時剝削原居民的生活福利。

然而,當我和身邊友人(尤其是工作了一段時間的年輕中產)分享這篇新聞時,他們的回應卻截然不同。他們認為慈善機構開設這類宿舍,主要是幫助一些交不起貴租的人,有沒有洗衣房並非重點。就算沒有洗衣服務,廉宜的租金仍會吸引大批人去申請。目前,要政府再批地興建廉租宿舍,是非常困難的事。而將洗衣房改建成多一個房間,最少可使輪候冊内,多一個人盡快受惠。

不同的持份者,自然衍生出不同的態度。宿舍是否有義務保留洗衣房,對納税人及居住者來說,觀點是各有差異的。納税人一般不會住在這些宿舍,所以關掉洗衣房,對他們的自身沒有影響。他們可能更認為,居住者付出的廉租,背後是有公帑資助的,因此不能再要求多多。反之,居住者向來都可享用洗衣設施,早已視之為必然。現在突然刪掉洗衣房,是剝削了他們的權利。對年紀大、行動不便的宿友來說,要拿衣物兜路往同區的洗衣店,也是頗吃力的事。

個人來說,這件事含有灰色地帶,很難100%界定彼此的對與錯。但惟一肯定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資較少的,選擇亦相對較少,而且很容易受政府機構、褔利政策的影響。我們眼中受助的一羣,亦很難純綷透過申訴、請願來爭取自己最想要的。既然世界本身就不公平,社會環境的貧富懸殊也愈來愈嚴重,我們當中較年輕的,何不努力逆境自強?惟有自己變得更強大,才能製造漣漪效應,親身力行地幫助身邊更有需要的人。雖然知易行難,但對有能力者來說,只要踏出第一步,脱離受助行列,將來便可走更寬廣的路了。

大家對這件事有何看法?福利與援助的界線,又如何訂立?歡迎在此分享一下=)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辦公室工作與財務自由的渴求

在香港,白領工作一向都被視為較舒服的工種。跟其他勞動、藍領階層相比,辦公室的環境有空調及舒適的設備。難怪新世代的香港人,寧願要少一點的起薪,也會對文員、辦工室助理等初階職位趨之若鶩。

然而,當我們細心想想,很多渴望擁有財務自由的人,都是在辦公室工作的受薪人員。表面上舒服的環境,卻更能激起大家「唔想撈」的决心,究竟為什麼呢?小妹離開office良久,所以僅能以旁觀者的身分,來分析人們想辭掉辦公室工作、提早退休的誘因:

1. 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辦公室的員工,多需要長期坐在位子上,缺少運動,對身體自然不好。科學的研究亦證明,每天連續坐幾個小時、輪班工作等,都是一些長期病患的誘發原因。我以前在企業時,也發覺中央空調系統很有問題。它們將細菌流通到辦公室的不同角落,又時常缺乏清洗。這種都市病的傳播温床,尤其打擊免疫系統欠佳的人。不論在辦公室或是日常生活中,我都遇過不少人受百日咳的影響。在中醫角度來說,在不同的時間咳嗽,更暗示了不同身體器官的問題。與其依賴補品,倒不如找個治本的方法吧。

2. 年紀愈大,便愈少時間剩餘
可能大家在乘搭公共交通時也見過:一個本來休息或打瞌睡中的白領人士,被上司或客户突如其來的電話叫醒。本來疲倦的面容,要立即換上抖擻的聲音,好好招待電話另一端的人。科技的發達,使大家的工作與生活之間,界線愈來愈含糊。年紀愈大,便愈想要私人的空間及親子的時間。我們都不想待頭髮白了,要經常靠乘的士來爭取休息機會呢。

3. 與工作無關的周邊消費
只要是辦公室的環境,便需要交際及應酬。但次數太多,真的會令人勞累。除了花掉私人時間外,化妝、置裝、聚餐等費用,累積上來也是可觀的一筆數,但這卻未必跟工作升遷、自我增值有直接的關係。再者,在商業環境裏,我們更容易受到lifestyle inflation(生活貨素膨脹)的影響。假如上司或同輩在衣食住行上,比自己有更好的享受,我們真的能完全不比較嗎?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究竟有多少周邊消費,是因為我們在辦公室工作而附加上的?

4. 自由度及成就感的缺失
辦公室的工種及模式,未必適合每個人的性格。某些没有升遷前景、重复性強的職位,待得久會令人垂頭喪氣。如果有家庭擔子的,當然不能隨便辭職;但即使嘗試轉工,誰又保證新的工作會一帆風順?我們看到別人的事業鬱鬱不得志時,第一眼會認定對方是不夠聰明或勤力。但如果他們真的欠缺運氣,在職場兜轉多年仍達不到自己的理想,那麼盡早財務自由,就有助他們離開辦公室,快點開展自己的第二人生了。

當然,上述只是我個人主觀的分享。很多辦公室工作,都是有意義及具挑戰性的,而且維繫着社會經濟的樞紐。但是,如果我問大家:你願意在office一直做到65歲退休嗎?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No。既然不願意的話,那就要好好想一下,怎樣才能提早退休、盡快獲得財務自由。

大家覺得那些工作/行業的人會更渴求財務自由?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對八、九十後財務追求的誤解

今個學年仍未結束,但已發生7宗大學生自殺事件,其中5宗為中大的學生。每次有同學輕生,中大校長沈祖堯都會在個人網誌内撰文追悼。沈校長一直受年青人愛戴,但他對最近一名自殺女醫科生的回應,卻引發很多中大生的批評。

沈校長的網誌題目為「少年滋味」,他感嘆現今家長的功利態度,常要求兒女在學業及事業上獲得世俗的成功。他又明言不理解為何這麼多青年,為了「600呎不到的磚頭」,而放棄生活的樂趣及理想。

他在文中開頭,亦有點不倫不類地改寫了辛棄疾的詩詞:
「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沈校長的文章一出,便在中大校生的Facebook羣組 "CUHK Secrets" 引來劣評。學生們都不明白,主要因學業壓力而輕生的大學生,為何又跟買樓扯上關係?大家都不滿校長將問題歸究予社會風氣,而沒有出力改革校内嚴苛的計分制度。其中一名同學仔的心聲,更十分到肉:

「中大排名下降了
沈祖堯bb : 排名不代表教學質素
中大學生跳樓了
沈祖堯bb : 青年不應追求買樓,放棄青春
到底沈祖堯bb 依幾年除左寫揮春同陪同學睇波仲做左啲乜?
同學反映計grade 制度過於嚴苛,但校長就叫人唔好浪費青春,唔知做乜鳩。好心你諗下點再提改善間學校啦,同學生圍威喂有條鐵用咩。 」

沈校長今次老貓燒鬚,死因是他站在道德高地來剖析學生的自殺行為。其多次應用自己以前「在醫院捱」、「辛苦地進修博士」及「本身也是年紀較大才置業」的經歷,也令學生們聽到厭了。跟很多前輩一樣,沈校長將八、九十後定義為一群想賺大錢、要盡快上車的燥動青年,而忽略了每個年輕人對生活、工作及財務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即使以我個人為例,身邊的同輩也是各懷大志的:有人選擇努力考牌,在大公司内拾級而上;也有人選擇自由創業、在市場裏發掘自己的一席位。有人選擇婚後和家人同住;也有人選擇婚後供樓或租樓……既然一百萬個人,就有一百萬個不同的可能性,我們又何苦將每個年青人的痛,歸類為買不到「600呎樓」這個膚淺且單方面的理由?

就算是有家底的青年,也不代表他們一定想依賴父母的財力或人脈。我以前認識的一名教友,他出生於中産的公務員家庭,亦曾出外留學。但最近見他的分享,都是批評香港政經發展的言論。而他對地産樓價的不滿,亦反映在他的照片caption中:

「標著價碼的靈位
孑然一身,看着一個個標著價碼的靈位,你着緊,我懶理。上身就一世。」

近代社會的發展,使很多人解决了基本的衣食需求,也令他們不再滿足於純綷的物質享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強調了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的重要性。愈來愈多的年青人,並不只是想賺錢,而是想透過有意義的職業生涯,為自己及社會締造新的價值。

或者,隨着時光流逝,我們更應「逆齡成長」。年紀愈大,我們便更應抱着一顆赤子之心。多認識不同年齡層的人士,也嘗試理解他們的思維。我們不需完全接受身邊年輕人的言行,但最少願意聆聽他們的話語。他們失敗或抑鬱時,不要再拋句「我當年比你仲慘啦」,因為大家並非要在這裏互相鬥慘。一丁點的同理心,往往比泛濫的激將法,更能鼓勵有壓力的年青人繼續走下去。

所以,我也從沒遊說身旁的同輩,說人生一定要甚麼財務自由。我尊重大家對財富的不同看法,比起有多少身家,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親友們生活是否開心?他們的人生中,有追求的目標嗎?

你對社會向八、九十後的財務定型有何看法?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拒絕做「偽財務自由者」

最近工作上遇到阻滯,我希望能盡快圓滑地解決。幸好親人也十分支持,寧願我賺少哋,但可以休息多哋同陪家庭多些。

其實每逢轉工、減工作量的時候,我都會特別懊惱,覺得自己是唔捱得的人。即使只是病了看醫生,家人都會特別緊張,叮囑我不要為了賺錢而加重敏感症狀。雖然我的身體天生不算健康,但也不應鼓勵親人因此對我溺愛。畢竟,事業及工作的問題,我是要對自己全權負責任的。

我出身草根家庭,父母做勞動工作,沒有花特別的資源去培育我。然而,我的人生算是非常僥倖的。由小學至大學,我都基乎不用交學費。畢業後在office待了不久,就轉型做喜歡的freelance工作。工作了數年,衣、食、住、行等需要亦已逐一解決。現在的我,已具備做「半廢青」的條件。我亦幻想過:即使斬去一半的工作量,我仍可維持基本生活,每天吃喝玩睡,在空閑時狂睇收費電視台的電影、劇集,然後就騙自己說「我已達到半財務自由了」。

可是,這是我想過的生活嗎?我甘心要這種混日子的人生嗎?

每次我感到灰心、想放棄的時候,我都會提醒自己,絕不能做以下四種「偽財務自由者」的其中一分子:

1)因仕途不得意而拒絕再工作
有時看外國bloggers的分享,就會知道他們是自願還是被迫「財務自由」的。通常一些工作不如意或轉型失敗的人士,便會以「財務自由」為藉口,遮掩自己不想再投入職場的事實。即使他們有些人的身家尚算不俗,但他們的文章常有陣「酸味」,亦愛挪揄那些喜歡在辦公室工作的人。

2)沒有充分負擔家庭的開支
我以前的文章亦提過,有些表面上「財務自由」的人,實質上的生活只是靠伴侶/家人去sponsor。明明没怎麼支付家用或水電煤等開支,只是純粹負責自己的個人使費,便當成是「財務自由」。即使他們騙到別人,又能逃過伴侶/家人、甚至是自己的法眼嗎?

3)強行壓抑個人需求者
如果可以像一名非洲饑民般生活,那麼很多人都達到財務自由了。斷絕所有要花錢的社交、進修或娛樂,改為長期窩在家中打機。一日三餐,都是靠母親煮的。這種壓抑人性的廉宜生活,一個正常人究竟可以捱到幾耐?

4)靠開班收學徒來維持生計者
我指的絕不是bloggers中有開班的朋友,而是指一些本身沒有正職,但卻打着「幫助別人達到財務自由」旗號的教主。他們靠濫收學徒來謀取利潤,以維持個人的生活開支。只要這批信徒一離開,教主的生計便立刻陷入困境了。

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之所以想要財務自由,是因為想人生路上更多選擇。但為了做「偽財務自由者」,而放棄改善生活質素及個人成長的機會,又是否值得呢?

你眼中的「偽財務自由者」是甚麼?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