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和畢業一年的舊生再聚有感

去年我寫過一篇跟今屆大學畢業生聊聊前程(https://cherry1201.blogspot.com/2019/06/blog-post.html),事隔數月,我的舊學生仍在同一銀行做風險管理專員,但已獲升職加薪。真是衷心恭喜他!



為了事業發展,舊學生仍需積極備戰,他在來年一月迎考CFA Level I 。但因應疫情關係,當局已把考試轉為網上模式。舊學生預期在未來數年內考畢所有CFA及FRM的試卷,不過兩者能夠梅花間竹地報考,只要留意截止日期便可。


舊學生在大學畢業前累積了不同的實習經驗,所以穿上畢業袍前已獲得聘書。他自詡幸運,因暑假後就業的環境便開始惡化。同屆(2019年Math & Econ系畢業)中較遲求職的同學,工作選擇真的不多。幸而,迄今所有人均已就業。有人選擇在金融丶科網界大展拳腳,亦有人選擇往政府部門或教育界發展。例如由中學助教做起的畢業生,便寄望快些讀完PGDE,正式轉為教師。


但今年(2020年)同系畢業生的情況,就不可同日而語了。舊學生提及今屆的師弟妺中,好些人仍在待業。他們近月申請的Management Trainee  programs,除了遇上企業中途腰斬招聘的情況,更有疑似假職位的出現。以某本地銀行的管理生招聘項目來說,今年無論是任何一個學系的申請者,都沒有收過第一輪的面試邀請,確實令人錯愕!


值得一提的是,舊學生的學系屬理科。當年仍在大學就讀時,內地生的人數已佔了一半。取得學士學位後,大部分的內地生均選擇往海外深造。對數學有天賦及有興趣的人,多喜歡報考歐美的研究學院,兩年後再考慮出來工作。在學位常規化的今天,碩士以至博士學位,已成為不少專業工種向上爬的通行證。


若想享受透明度高的晉升途徑與薪酬標準,進修和考牌彷彿是不可或缺的步驟。除非畢業生幸運地成為公務員,又或者家中有衣缽繼承,否則大多數人仍需在「個人興趣」或「考試攞牌」之間作取捨。


可能很多年輕人也仰慕高薪厚職的專業工種,但工作範疇始終要適合自己,長遠才有動力往上發展。如家中沒有財政重擔,那麼當事人寧用金錢來換取快樂與自由,亦是無分對錯的選擇。自後疫情時代開始,不少人的固有價值觀均受到衝擊。以目前的環境來看,只要身體健康丶工作愜意和家庭經濟安穩,基本上已是立於不敗之地了。


大家身邊有剛畢業的朋友或後輩嗎?你又如何看待今年的青年就業市場?歡迎留言分享。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我們這一代是否叫”COVID Kids”?

隨著疫情愈來愈不明朗化,大家預期現時天天戴口罩丶不能外遊的生活,可能會持續數年。身為成年人,尚且要花精力適應這種新常態環境。更何況是小朋友?


二戰後出生的小孩叫Baby Boomers八十後至零零年代出世的小孩叫Millennials。那麼在疫症期間成長的小朋友,是否要叫”COVID Kids”呢?


“COVID Kids”一詞出自英國財經博客”The Monevator”,其原文標題為”Daddy, what did you do in the great pandemic?”(https://monevator.com/weekend-reading-daddy-what-did-you-do-in-the-great-pandemic/)作者道出了英國家庭面對疫情的無奈與適應過程。今天的小孩,將來長大後,會否有一天反問父母:「你們當年在封鎖期間,怎麼只懂得每日打機上網?」


無所事事的生活,在長期待家時更為突兀。但作者亦認為:無論疫情如何發展,資本主義也不會消失。市民搬離大城市後,二三線地區的消費指數會隨之增加;大家少了往國外遊玩,但依然有其他消費渠道去犒賞自己,例如佈置家居與網上購物。更何況,疫情自開始至今,西方國家的家庭普遍提高了儲蓄率丶新婚夫婦比率亦上升。人們對家庭關係的重視,可能比以前更甚。


對疫情的發展,我個人的看法是不容樂觀。如果病毒是易搞的話,疫苗的開發便不會一波三折。更何況病毒懂隨時間演變,最大的可能性是毒性再減弱丶但傳播性增強。與宿主共存並繼續繁殖,是病毒求生的本能。但長時期的隔離活動與社交限制,對一眾心志發展未成熟的青少年與小孩來說,肯定減少鍛鍊情商與溝通能力的機會。


新經濟模式的崛起,也勢必逆轉新一代青年的消費模式。參考香港政府最新一季發佈的「按組成部分劃分的私人消費開支」(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D5240201C2020QQ02C.xlsx)我們可略知市場近況。本地消費開支欄目中,獲得最高增長率的是水電煤費用丶醫療及保險丶教育等。而跌幅最大的,則包括衣履及其他個人物品丶外來遊客在港消費丶其他非耐用品等。



既然去海外升學丶旅遊觀光的計劃受阻,那麼對一般本地中產家庭來說,最值得花錢的事,便是酒店自助餐或子女教育了。不過總的來說,儘管金錢可花在車酒錶等物質享受上,但長期困在同一地方,始終會局限了一個人的視野與體驗


然而,對大部份在職家庭來說,要取28日假期作來回旅行隔離之用,絕對是比旅費更奢侈的代價。如外遊期間在異地惹上病毒,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疫症對我們的下一代又有何影響?大家不妨留言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