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對債券的警醒

UBS出賤價收購Credit Suisse,國家的銀行經濟危機算是告一段落,但被write off的160億Tier-one債券,對個人甚至機構投資者卻是極不公平。曾達投資級別的債券,在出事時也是一文不值: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finance/credit-suisse-writes-down-17-bln-bonds-zero-angering-holders-2023-03-19/?fbclid=IwAR3UzoiCfmkr0ZcOqxHE43f6woENdyJFhw2ka_lFCy1j-obkAbIIK8w-6XY


年初至今我加了六位數的斬債,在分散的行業中,幸好未有金融公司(其實在整個IB portfolio中,債券類別我是一間銀行或金融機構也沒有,優先股則有C.PRN)。主要原因是我在搜尋債券產品的時候,單在IB網頁內已看見不少銀行的CDS。想起08年的金融風暴,再加上自己認識不深,所以不敢入這類行業的債券。


不過想深一層:瑞士銀行的問題是否這樣就完,還是會有衍生效應?而我們放在銀行戶口/證券公司內的資產,又是否100%安全?所以不論是放置資金的地方,還是個人投資的產品,分散風險仍然是王道。



我個人的反思是:即使看似最安全的固定收益產品,也不應該過量投資。最近乘車時閱讀《All About Bonds, Bond Mutual Funds, And Bond ETFs》這本書籍,溫故知新了一些yield to maturity、duration之類的算法。但在現實世界中,我更加覺得這些數字是千變萬化,說要變就會變。對債券的警醒,亦同時提醒我要建立更多方面的能力,不能只靠一個範疇幫助自己。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再入石油債券?

近期股市普遍反彈,不過IG bonds價格則有下調現象。對有意加倉固定收益產品的投資者來說,這也是一個好消息。 

早前介紹的”Occidental Petroleum, 6.2% 15mar2040”長債,目前仍穩企在$100之上,個人而言認為加倉的空間不大。假如是更高息的”Pemex, 8.75% 2jun2029”,投資者又是否可以考慮呢? 

墨西哥的Pemex石油公司早前傳出負面消息,例如較高的流動性風險、截至2024年的巨額債項、急需外部資金補救的負現金流問題等。身為全球負債金額數一數二的石油公司,Pemex亦被Moody’s 威脅調低評級至「垃圾債券」級別。 

不過,近期卻傳來新消息。按Fitch Ratings的分享:墨西哥政府2022期間的財政狀況與負債比率尚算健康,這對需要倚賴政府資金的Pemex石油公司來說,絕對是利好消息。而Pemex 新發行的20億美元債券收益,預計可局部舒緩公司快將到期的債券產品與利息支出。 

以我watchlist內的”Pemex, 8.75% 2jun2029”為例,今年1月21日的售價為$89.962,今日已回升至$95.550。可見市場反應傾向正面,有政府資金補助的石油能源公司,其護城河往往不亞於一些大型私人企業。 

然而,Pemex bond一手也需$10K,比不少斬債的入場價更高。而且中長遠而言,石油行業發展會否受到核融合技術的巨大衝擊,這仍是未知之數。有見及此,石油投資產品仍不宜佔個人資產內太重的佔比。

2023年1月21日 星期六

新年投資

今日年三十晚,恭祝大家兔年萬事勝意!財源廣進!身體健康!


學生們在兩三天前考完全科,所以我今日有空看看投資產品。網上搜尋中,無意看到這個網站:


去年表現最佳的十隻股票,大部分為石油、天然氣企業及相關的能源設備運輸公司。誰會想到三年前跌至負數的石油,在俄烏戰爭下會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產品?

但是回報高的產品不會年年重覆,尤其價格飆升最急的股票,往往不是net worth最多的「大笨象」企業。所以上述網頁提及的急升股,我一般不會入貨。能源個股主要持有”OXY”便可,反而表內某些老牌公司的債券產品,大家是可以留意一下。

雖然2023年初港美市均高開,但市場普遍仍持審慎的情緒。尤其美國就業市場今月以來已裁掉約二萬四千名的科技界從業員(根據Layoffs.fyi數據),相信市民今年的意向也大多以保守及節儉為主。Entertainment/Subscription/Membership等支出一般最容易省掉,而Insurance/Education/Medical Fees等項目則較少家庭節省。無獨有偶,上述網頁內的其中一隻急升股,便是教育企業股”TAL”(TAL Education Group)。 從recession-proof的角度出發,我們挑算行業板塊的債券也多了一些選擇。

不論是投資級別的債券,還是相對穩定的公司斬債,也是不明市況下散戶的好幫手。雖然不論20年期間、50年期間與100 年期間,US active stocks的表現也是優於債券及其他投資產品。但將timeframe縮窄至2至5年期內的話,債券在衰退時期的表現便更為亮麗。遇上加息周期及通脹飆升時,中短期債券類別(包括T-Bills及現金產品)的回報則較長期債券更出色。

不過,儘管債券有其優點,我個人仍不建議全倉入貨。分佈一些流動資金至美金、股票、黃金、其他定息產品及銀行定期等成員,絕對有分散投資的穩定性作用。個人而言,我去年十月已賣掉所有tsla個股(原因不作重述,但當時有在網頁公佈)。雖然這不算高的價位,但幸好套現了一筆資金及賺取利潤。全資再入債券的話,倉位內的債券比例便會過重。所以我選擇取出資金並開設銀行定期戶口,而每月的平均利息,則捐于慈善機構。今年再購入新債券的話,我會選擇利用新的現金流收入。

2023年相信是危中帶機的投資年份,希望大家繼續持盈保泰!經歷過動盪的2022年,維持生活、健康、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是最重要的。最後謹祝願烏克蘭早日戰勝!和平的地球村,才能為下一代的成長提供最佳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