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向來進行不少貧富懸殊問題的研究,而Guardian在去年11月發表的文章”Disadvantaged graduates earn half as much as privileged peers in first job”,直接指出中下階層出身的學生,其起薪點一般會低於中上階層家境的同學:
https://www.theguardian.com/money/2021/nov/12/disadvantaged-graduates-earn-half-as-much-as-privileged-peers-in-first-job
調查訪問了約五千名畢業生:雙親職業為專業人士(例如公司主席丶醫生丶老師等)的年輕人,其畢業起薪點平均為一年23,457 英鎊;雙親職業為藍領階層(例如技術丶體力勞動丶服務性行業等) 的年輕人,其畢業起薪點則平均只有11,595英鎊。即使在求職階段,中上階層家境的學生平均申請九份工作,而家境稍遜的學生平均只申請六份工作。
老實講,假如我是初出身時看到這類報導,一定會有些不開心。但工作了這麼多年,現在見到類似數據,只會係得啖笑。
在物質主義的香港,由於生活成本昂貴,所以很多人自小有「財富」的概念,亦希望長大後能成功向上流動。如果在學/初出身時怪父母的栽培資源不夠,而令自己在社交見識上遜於同輩,我個人還覺得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個人在社會混了多年,還要把工作待遇問題歸咎於雙親出身,那就未免有點自欺欺人。
個人的能力丶情商與社交技巧,在職場上一直都有磨練的機會。即使年幼時碰壁沒人(eg.身邊父母)提點,正常人也懂得在錯誤中學習,並在待人接物上變得愈來愈成熟。廿多歲時靠的是無窮精力與學習力強,三十打後靠的是管理才能和交際手腕。這才是career track上爭取好薪酬的條件,而不是個人出身。
再者,家境稍差的學生,一般自覺性也較強。既然個人容錯率較低,在學業工作上便更為謹慎,尤其選擇一些專業類型的職位。某些行業只要考足牌,便有公開透明的薪酬調整,這和個人家境是完全無關係的。再加上定期儲蓄與謹慎投資,當事人向上流的機會便更加大。
俗語有云:四十歲前外貌差,是因為父母;四十歲後外貌差,是因為自己。即使把keyword轉為”財務”或”生活”,相信也解得通。除非個人健康或家庭出現重大問題,否則每人也應為自己的前途與財政負責。
最近網上討論區出現一種風氣,就是叫人不要挑屋邨出身的人士當另一半。我覺得這真是匪夷所思的歪風。一來,撰另一半首選是性格良好及溝通舒服,而非看重其父母財產。二來,屋邨出身的人不一定懶惰,我身邊不少例子都是努力讀書且發展事業。即使三十打後已有資產及被動收入,仍堅持用心工作。這不代表他們是黎生2.0,反而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可繼續為家庭及社會貢獻。
大家覺得父母/家境會影響個人的工作前途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