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風兄的新作,在各大書店銷量報捷,就連本身最「冇雷」 的大眾書局,也急急腳入貨。眼見<懶系投資法>加印在望, 我衷心為風兄感到高興!
<懶糸投資法>書中提及各類的固定收益與穩定收益產品, 對一眾香港讀者來說,是非常新穎的概念。 除了派息六厘多的匯豐銀行股票外, 原來環球市場還有這麼多年息近十厘的產品可選擇!由現在開始, 大家不用再100% All-in 港股港樓港元了。
但我有個杞人憂天的想法:就是剛出來社會工作丶廿歲頭的年輕人, 過早地把所有資金鎖在固定收益與穩定收益產品上, 而不願意在投資上冒任何風險,也不想持任何高beta值的股票。
當一個散戶的NAV不高丶收入又不高的時候, 完全不持股票的風險,往往大於其肯放手一搏。
------------------------------ -----------------------------
我沒買賣過直債,“發行期”至“贖回日”橫跨逾十年的特別股, 印象中只有RBS.PRF這隻產品。RBS.PRF在2003年 面世,於2017年死亡被call(當時還令一眾網友心碎, 包括我)。但怎麼說也好,此優先股年息逾七厘丶不扣稅丶派足14 年,也算是有情有義的產品。
比較一下,如果我以$10000作為起點,“只買RBS.PRF ”Versus “只買US index etf”,在這14年期間,總回報相差有多遠呢?
RBS.PRF
|
DIA
|
SPY
|
QQQ
| |
2003 (starting point)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2017 (ending point, with dividends reinvested)
|
$31426.25
|
$34243.59
|
$32849.53
|
$49949.13
|
這幾乎是升3倍至5倍的分別。爛gag哋講句:假如我03年唔敢 攞一百萬元去買樓(SARs時期的康怡花園曾跌近1 mil邊),而走去買優先股或美國指數etf的話,那麼14年後 ,我「好彩」的話就可以full pay一層大西北細單位,「唔好彩」的話就是借多幾成按揭去上4 mil 至6 mil樓的會。
註:以上例子僅作參考。選擇不同的年份丶不同的產品, 自然有不同的效果。
------------------------------ -----------------------------
Bill Gates近日公佈其資產狀況,原來佢今年身家多咗170億美金 ~所謂的竅門,就是“倉位要持60%股票”。 對只買港股的本地散戶來說,呢個教條真係得啖笑!但諗深一層, 只要我多年來持的不只是2800,還有三大老美指數基金的話(D IA丶SPY丶QQQ等),那麼我的倉位增值, 應有機會高於只持固定收益產品的compounded growth。
當然,倉位只持股票,所產生的現金流,是遠不及一個balanc ed portfolio(即股票丶債券丶特別股etc乜都有哋)。 但在量化寬鬆的環境下,股價長遠始終能跟隨通漲的升幅。 如怕個股遭殃的話,散戶選DIA丶SPY丶QQQ這類etf便可 。
聯儲今年9月與12月(預期)的連環減息, 令不少定息產品的價格有顯著的升幅。息率較高的preferre d stocks丶baby bonds等,現時價格都位於$25樓上。即是說:我IB portfolio內表面的帳面升值, 在任何一隻特別股被突然贖回後,都會蒸發走一部分。
既不想付溢價丶又不想冒過高的再投資風險, 那麼我便應入番多些美國active stocks。短期內倉位的volatility是較大, 但長遠的總收益,應比持100%的固定收益産品為佳。
除非散戶已屆退休之齡,又或者年輕人需持near-cash assets作置業用途,否則portfolio內連1%的股票 也沒有,我個人認為是過於保守的。
我相信風兄書中的原意,是希望繁忙的打工一族,能透過fixed -income assets來掙取更多休閒與親子時間。反之,年輕的投資者, 適當時也應take calculated risks。我身邊有些讀過BAFS的朋友, 現實中卻是連一蚊股票都唔敢蝕。過度保守, 只會浪費個人的時間成本。
你覺得自己手頭上應多增加/平𧗽哪些投資產品? 不妨留言分享一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