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内容是說日本的醫學院招生, 除了要求良好的數理成績外,更命令考生在即場面試中玩摺纸。 考官會檢查考生是否夠心靈手巧、 有否按題目的指引循序摺出圖案等。
驟眼看,摺紙是較女性化的興趣,跟針織、黏土等一樣, 對當事人的藝術造詣要求較高。而醫學講究的理性分析及科學論証, 跟織衫、串珠等活動相比,簡直風馬牛不相及。但換過角度想, 就可猜到「手勢」對一名醫生在進行手術時,究竟有多重要。
我的一名友人在港大醫學院就讀時, 班上有一名同學的理論成績很不俗,但每逢做實驗或剖割時, 便顯得笨手笨腳。他大二時已曾在practical肥佬過一次, 讀完五年的本科後,挑專科時還要撰熱門好賺的婦產科。結果, 因他在醫院實習時的「手藝」欠佳,不能掌握好縫補傷口的技巧, 所以被上司調往不需做手術的精神科工作。由於調職後要重新起步, 本來同屆畢業的醫科同學,全部的職位都比他更高了。
假如我是這位尖子的父母,一定會非常納悶。 自己的孩子本是狀元優才,入讀醫科、法律等「神系」是正路之選。 但現在走的職業路,卻比一些成績稍遜的同輩更崎嶇, 究竟是哪裏出錯了?
我們的直線思維,會為某些專業配上特定的性格, 例如會計師就要數口精、建築師就應畫圖靚等。但在全球化的今天, 行業與行業的交集愈來愈多,而智能科技的發展又一日千里。 人類本來引以為傲的優點,如計算精確、辦事條理及邏輯思考等, 都逐漸比電腦程式超越了。牛津大學近年也做了研究, 指出機械人將在未來20年間,取代人類50%的工作。
只精於一個行業的造詣,已不足以在職場成功地立足一輩子了。 身為家長的,也很難預料孩子將來出身時的就業行情。 要培養小朋友有十八般武藝,耗用的時間及金錢太多了; 但對小朋友完全天生天養,又擔憂他們一點競爭力也沒有。 小妹的愚見是,待家長發掘小朋友的興趣及潛能後, 可用逆境思維來補充他們反方面的能力。
比方說,一個理科強勁、經常參加奧林匹克科學比賽的學生, 在空餘時便不用再看"Nature"雜誌了, 反而可多玩玩電腦的圖像繪畫, 用生動的影像來介紹自己的實驗設計。又或者,一個有藝術觸角、 畫功優秀的學生,並不用去太多次的美術館, 他們空閒時可了解統計學、市場學等,看看不同類型的藝術設計, 會隨時間帶來怎樣的價格波幅?而不同的藝術品, 又會對潛在顧客帶來怎樣的心理投射?
大家可能覺得我在瞎說,但事實上, 麥肯錫公司十年前請的碩士員工,仍以名校MBA生為主; 今時今日,該公司卻聘請了更多的藝術科(Master of Fine Arts)畢業生。當電腦系統能輔助人類的計算功能時, 投行和諮詢公司的顧客,便不想只看一堆枯燥的數據。大家需要的, 是更多會生動演說、PowerPoint做得漂亮的講者。 美國現時仍強調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edicine)的從業員有明顯的就業優勢,但在可望的將來, 科研人員也需具備一點藝術造藝及敏感性, 才能與其他界別的人有更深入的交流。
我們不可能成為100%的通材。但只要肯踏出自己的領域, 多欣賞及效法其他範疇人士的優點,便可做到取長補短。 即使是個人理財,肯多了解不同投資派別的特質, 也可擴闊自己的客觀思維。
你會訓練自己/兒女有跨學科的技能嗎? 你相信這些技能對將來有甚麼良好的幫助?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