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假如一無所有了,還有心情寫blog嗎?

小妹近日的情緒有點暗湧。其實股市波動、英國脱歐等錢財事,我仍能客觀應對。閱讀不同角度的分析時,我都不會特別上心。反而,我是極容易被身邊的人影響的,尤其是他們的經歷。




今個月,小妹的熟人有較多的健康問題。除了幾位患猩紅熱、手足口病的小童外,也有更嚴重的例子,包括一名患癌的動物義工朋友,可能將因家人離婚而失去居所。另外,我工作中認識的一名女童,今年暑假亦需再做腦部手術。

有時,我也忍不住想,為何人生可以過得如此艱難。小妹以前上教會時,每逢提起苦難這個題目,導師都會以<約伯記>作解答。但約伯受苦後,尚且有豐富的獎賞。然而,現實世界中受難的人們,有多少人最終是有美滿結局的?

比起健康、親人、生命等,錢財相對來說已不是最重要。但,即使只在投資路上滑鐵盧,也足以令人意志消沉,如果寫開"財務自由"之類的博客,仍有勇氣和心力寫下去嗎?

我記得之前70後兄的一篇文中,有一名與女友居於劏房的讀者留言。他說看過bloggers們的成功故事後,對個人的得着不大。畢竟他仍是劏房的住客,而bloggers的投資收益,與他的日常生活是沾不上邊的。

我不禁想,肯主動寫財務blog分享的,即使不一定大富大貴,基本上都是已解決温飽、生活有重心的人士。畢竟,在"報喜不報憂"的文化下(看Facebook便知道),如果連衣食住行也存在具大的問題,當事人還有心情寫blog分享自己的財務狀況嗎?

美國的潮流財務博客Mr. Money Mustache, 就寫過一篇"If I Woke Up Broke"的文章。意指他有一天起床後,如發現自己破産了,會如何重整個人的生活。他首先會和妻子各自找一份年薪6位數字的工程師崗位,然後再賣掉家中多餘的物品與代步車。那麼,經過一、兩年的儲蓄及投資,他便能重整自己的portfolio,再向財務自由進發。

可是,在我眼中,這種假設性的文筆,並不太有說服力。突然間"一無所有"的人,多是遭遇金融風暴了吧?在這種環境下,一個離開職場良久的人,會容易找回年薪6位數字美金的工作嗎?而且,作者未免太高估一般人的治癒力了。經歷破産這種事,有誰能隔一、兩天,便立刻振作起來呢?情緒及睡眠不受影響,已算是萬幸的了。

沒親身經歷過這種事的局外人,可能不要扮"正能量",會比較有同理心。所以,如果人家問我,我也是没有答案的。一直以來,我惟一能做的,便是盡力平衡生活中的各項範疇,增加對身邊人的"emotional bank account"。那麼,即使我在其中一方面失敗了,人生也未至於"全軍潰敗"吧。

若在個人的財務决定上做錯了,我相信,自己仍有勇氣在blog內分享的,只要肯努力改過、没害過別人便可。相反,如像Lisa說的那些在08年前、亂寫投機文章的yahoo blog作者,便自然在破產後消失匿跡了。他們的"一無所有",並不只是金錢,更是包括人格。

大家會如何平衡人生中的各項範疇,來避免發生"一無所有"的情況?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令人不想辭職的"One More Year"情意結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都有某程度的拖延症(procrastination)。但當自己已達財務自由,仍勉強做一份不喜歡的工作,那又是甚麼心態呢?

近日,小妹看到一個海外blogger的分享(www.retirementinvestingtoday.com), 這位40多歲的英籍blogger "RIT",自稱屬國内收入頭5%的員工。他的NAV達一百多萬英鎊,預期可於數個月内辭職退休。他打算用五十多萬歐元在地中海某小國置業,再配架二手車周圍兜,便可和太太度過美好的餘生了。

讀者的留言中,很多人都關注blogger會否真的如期辭職。他們提出的"one more year",意即在財務自由後,當事人仍返多一、兩年工,收多哋錢都好嘛!

會否有"one more year"這個情意結,與當事人的價值觀有很大關係。如對事業名利看得較淡的,便可能一獲得財務自由後,便頭也不回地離開職場。又或者,如當事人的家庭羈絆少,那一賺夠便衝往地中海過exotic的新生活,那也是正常的。這種率性而為,單是想想也令人羨慕啊!

相反,愛猶豫和自主感不強的人,便很可能在財務自由後,仍然營營役役繼續去上班。如非出於工作的熱愛,那當事人的"one year more",便可能是基於社會的期望或家人的壓力。其實"one year more"本身並無分對錯,關鍵是在於當事人有沒有掌握命運的决心。

除了事業外,"one more year"這種情意結,也應用在人生的其他範疇上。如用得負面的話,這不但令人過得拖泥帶水,更嚴重的,它只是一個籍口,容讓自己無限補時去放棄重要的抉擇。

不適合的工作嘛~俾多一年期限自己吧,可能公司的環境及待遇都會變好呢!
不適合的家庭嘛~俾多一年期限自己吧,可能居住的環境及親人都會變好呢!
不適合的感情嘛~俾多一年期限自己吧,可能伴侶的性格及相處都會變好呢!
....................

適度的拖延症,能給我們考慮與權衡的空間。但自控能力低的"one more year", "two more years", "three more years"...只會逐步消耗自己的人生,白活一場。

話時話,看過這位"RIT"的博客後,小妹覺得在blog内提及自己的資產變化,是正常不過的事。但假如blog内99.9%的文章,全都只是講個人的身家升值及退休憧憬,咁就有點自戀和自我中心了。好似全世界都要圍住自己轉咁,就連讀者的留言,都迫住要跟自己的portfolio有關,唔悶既咩~?

這類咁強調"My Own Money"的blog, 我間唔中都會看下當學野。但如要我經常睇這些的話,我寧願日日睇屋企那個Movie Movie台好了(内含大量較重口味的歐洲獨立電影)。

大家試過有拖延症的行為嗎?當你達到財務自由後,又會有"one more year"的想法嗎?歡迎在此分享一下=)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淺談金錢與愛情

昨晚閱讀森而兄的深情分享"輸在起跑線 (下)"時,也順道click了入面的老占博客連結"你所謂的穩定,是穩定地窮"。我有理由相信,這篇文章的内容是給女士看的。


文中提及: "這世上有只願意靠著夫榮就滿意的人,可是,那不是妳們。女同學已經黐上了洗米華、練馬師,遊完了米蘭杜拜,羡慕的不是她的紙醉金迷"。 這段分享,令我想到以前認識的一位朋友。她在金鐘的Bxxxxxh Cxxxxxl學英語時,發覺weekday早上在該處上課的人,大多是富有的少奶奶。她們下課後,會相約吃飯、購物等。

我的朋友跟她們相處久了,大概能猜到各人的背景。有些是典型的持家主婦; 有些是嫁給外籍人士後"翻身"的印尼/泰籍女性; 而有些,則應該是情婦。

她們都是有"夫榮"的人。但情婦的表面特徵是,她們的"男友"多已年過五十,但仍未和她們結婚。她們不用上班、也不用相父教子,可有無窮的錢及時間去學騎馬、扮靚和旅遊。但每次和她們逛街時,她們都像出於復仇心態般,狂轆張附屬信用卡買名牌。

我朋友是用心學英文的,所以她在該校上了兩三年的課程。但班上的同學們,流失得最多的,便是那些出於"復仇心態花錢"的女性。

在物質化的香港,金錢與感情,是難以完全分隔的,只能説是盡力取得平衡。而現實中,太側重以金錢來選擇另一半的人,其後的日子,往往要付出比金錢更大的代價。

比方說,有些女士會覺得,自己為家庭貢獻了大半生的青春及努力,丈夫對自己好,是必然的事。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表面上是沒問題的。但當家庭考驗來臨的時候,如丈夫想離婚時,女士之前所做過的家頭細務,在這一刻仍會被珍惜嗎? 當她離異後並帶着小孩,大家會由起初的同情,逐漸變成現實的催促: "為了小朋友好,妳還是出來搵番份全職賺錢吧。"

其實,我很欣賞家庭主婦這個崗位,也覺得她們非常偉大。只是個人而言,我沒有家底,亦沒有buffer去選擇做一個没收入的人。而按概率計算,一個從未經歷過任何疾病、失業、經濟衰退、錢財困擾、婚姻問題這5個factors的家庭,機率只有32分之1。努力賺錢,雖不能保證一生順利,但最少能減銷生活出問題時的心理壓力吧。

一個典型的家庭主婦,尚且要面對潛在的風險。更何況是一個貪錢的女士?拿捏得好的,自然能在有限期間取得最大的好處。但更多的,便是在不健康的關係中沉船,賠上了青春及幸福,就如上述提及的英文班同學般。

無端收人錢財,將來終要以某種形式歸還。小妹身邊的美女,有些是很喜歡收重禮的。而像我這種資質平凡的,也見過香水、化妝品、首飾等禮物,但我會選擇退回或丟掉,主要是不想有欠於人家。收一個陌生人的東西,和收一位親人的禮物,涵意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女士們分不清感情和金錢之間的關係,誤以為付出大筆錢=深愛你,那一生中便會一直滑鐵盧。不願意付出時間及真心的人,才會一開始就狂用金錢作補償手段。

你們如何看待金錢與愛情?你們覺得兩者之間又可以如何平衡?歡迎在此留言分享一下=)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横跨600年的"父幹"家族

今天看到iMoney的FB專頁報導,大概是說蔡東豪提早買樓給囝囝,希望他將來不用為生活憂愁,可以有選擇做藝術家的權利(以下為節錄):

"數年前蔡東豪無意中聽到馬家輝的電台節目,對方在節目中大談親子經,說會盡自己能力送一層樓給女兒,希望她將來不需為置業煩惱,並有選擇做藝術家的權利。蔡東豪深受啟發,立即與太太說,「不如買層樓給兒子,我不希望他要憂柴憂米而不能做藝術家,解決了住屋問題,食玩有數得計,可以好慳。」夫婦二人坐言起行,在原本住家附近購入一個約500平方呎單位,打算放租至兒子長大成人。不過兩年後租約期滿,租客搬走,地產經紀遊說他放售,「我一看價錢,嘩!可以賣得那麼好,就即刻賣了,事實證明人是完全沒有定力的。」原本為兒子將來打算的單位,竟可為他帶來額外收入,賺了首期的雙倍。"



如果大家有看過我以前的blog文,可能估到我是一個對"父幹"嗤之以鼻的人。當然,父母有資本,想為子女鋪設一條更平坦的路,也是人之常情,畢竟"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嘛。我本身亦不仇富,但我最看不起的行徑,就是那些以金錢為手段,去堵塞下一代青年所有出路的人士。這也是我討厭那些以"營運劏房"維生的業主的原因。

究竟靠"父幹",在香港地能夠撐多少年?而"富不過三代"這個觀念,又有没有根據?畢竟香港自開埠以來,連短短的二百年都不夠,所以暫時較難定斷。可能再過多幾百年,"家族皇朝"的興衰變化會更為明顯。

咁外國又點呢?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應成功令不少歐洲的家族財產,重新新牌了吧? 很可惜,最少在意大利的佛羅倫斯,幾百年前的最富貴家族,今日竟然仲係佢哋喎!



來自意大利銀行的經濟學家Guglielmo Barone 及Sauro Mocetti,比較了1427年至2011年佛羅倫斯的税收資料。其中收入最高的人群中,有約900個家族姓氏、係横跨咗六個世紀一直存在的。

由於意大利的姓氏,一般都带有強烈的地區性及階級性,所以現今交最重税的五萬多名佛羅倫斯居民,其祖先為顯赫的皇親貴族,機會非常大。除此以外,就連15世紀著名的造鞋商們,其後代在今天仍是有錢有地位的,以Salvatore Ferragamo為例,他幾百年前的祖先,就是專為意大利皇族製鞋的(可能擦埋鞋?)。

報告中暫無確實的分析原因,但數百年前的意大利,在歐洲中可謂受盡欺凌。除了國土一直被其他列強割據外,國内亦無正式的官方語言。惟意大利深受羅馬天主教的影響、階級觀念極重。當權者慣以獨裁手段,用硬性行動及思想箝制來阻止民眾向上流,也不足為奇。即使是近代的意大利,亦不是以金融、貿易為經濟重心。當傳統行業(如旅遊、美食、時裝等)一直當道,社會群體内的資產轉移,機會自然較少了。

假如600年後的香港,首富依然是李氏家族、颱風依然受李氏力場影響的話,恐怕一眾青年早已搞了N次革命=)

老實講,無論蔡東豪先生為囝囝買定幾多物業,都是他自己的家事。但以"希望囝囝有做藝術家的權利",為一個冠冕堂皇的炒樓藉口,便會令人更反感。蔡生此種舉動,恐怕又會惹來一堆怪獸家長的東施效顰。下次訪問新一群父母為何幫子女買定樓時,他們的回應可能會是這樣:

"希望他將來不用為生活憂愁,可以有選擇做香港第一名太空人的權利。"
"希望他將來不用為生活憂愁,可以有競選世界小姐的權利。"
"希望他將來不用為生活憂愁,可以有選擇做新政黨奮青的權利。"
...........................
大家覺得香港未來的財富傳承,是"富不過三代",還是能"千秋萬代"?你又有否想過,將來如何處理自己的資産繼承分配?歡迎在這裏分享一下呢=)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迷信"星座"的搲銀新招

小妹近日的工作已到了peak season。雪上加霜的是,連我的親人亦因工作關係,要通宵砌模型作promo之用:



雖然我也幫了少少手,但親人要連踩三日,最後整埋飛線駁燈,模型才大功告成。搞呢哋小飾品,分分鐘可以冇咗半條人命呢!




由於近日較忙的關係,小妹今次都係寫番哋輕鬆小品吧。身為一名頹教徒,我向來都不迷信塔羅牌、星座等東西,只會當係笑話咁睇。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卻發現: 在1985至2013年期間,於New 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CUMC就醫的一百七十多萬名病人,其中罹患的1688單病例,都可按其出生月份來作出歸類。即不同月份出世的人,會傾向患上不同種類的疾病:

(Photo source: www.marieclaire.com)



小妹第一時間查下12月(即我的誕生月份),卻覺得不準確。圖文說我會容易有bruising, 但我瘀傷的頻率,遠比身體的其他敏感徵狀少。而表面上最健康的5月及7月寶寶,他們究竟是天生就冇乜病痛,還是病症較雜所以不能歸類? 這就不得而知了!

反之,如果我用小心心眼的角度看,這個研究,有可能是鼓吹某些月份出生的人,多去看醫生,和多使用保健產品。外國的媒體研究過,最多富人的星座為水瓶座,而最少創業者的星座則為巨蟹座。驟眼看,一些較易盛産"有錢佬"的月份,其綜合病症亦會更多。他們除了克服"先天的病痛"外,還能同時努力賺錢,真的"精神可嘉"! 一眾私營醫療機構,當然要更落力為他們"服務"了=)

相信大家對照這幅圖後,第一個反應都是一笑置之。然而,即使我們不會主動付錢去算命占卜,迷信的概念,仍是會對我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單以星座為例,要搲錢的途徑已經有好多:

1. 將明星與星座匹對
無論一個幾唔信星座的人,只要人哋同佢講其星座的正面特質,他心底都會立刻對號入座的。雜誌的專欄,亦愛將不同的名人臉孔配上其星座,令該星座的讀者看到内容時,不自覺將該明星的迷人之處,也套到自己身上。久而久之,讀者便有更大的動機,去留意該明星的新聞、電影或唱片。

2. 將商品與星座配搭
某些首飾、服裝公司等,會將其產品market為適合不同的星座人士。而特定的物料或配撘,亦可成為當事人的"吉祥物",令他的工作/財運/愛情/健康,發展更如意。

3. 激起人們的好奇心,促進消費行為
我們日常接觸到的星座資訊,多是大包圍的分析。求知慾強的人、或不認同其"太陽星座"特質的人,都可以用多些錢及時間,對這範疇無止境地深究下去。月亮星座,上昇星座,星軌移動...總之乜都撈埋一份,講到你滿意為止!

畢竟,星座學說已有過千年的歷史,而其衍生的產業,亦為不少人帶來職位及收入。大家對各類風水、相學有甚麼看法? 迷信心理,是否影響了人們的消費行徑? 歡迎在此分享一下=)

P.S. 在池兄上篇blog文内提及的board game聚會,暫時已有狸貓太子兄、Peter Pan兄及醉心兄報名。如大家有興趣的話,請發電郵向我報名: cherry.neverland@gmail.com
多謝哂^^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租上租"的情況,會在香港出現嗎?

70後兄的最新blog文,提及本地劏房的嚴重情況。樓市發展歧型,自然引申出不同的剝削事件。在彼岸的英國,原來也已興起了"rent-to-rent"(下譯"租上租")的風氣。

究竟"租上租"係乜東東?英國一些資金有限、未能置業的青年,也可透過這個方法,一嘗做"業主"的滋味。當事人只要物色合適的租盤,向真●業主付出租樓的按金後,再自行將整個單位拆做N個床位,出面搵幾條水魚租俾佢地。那麼,當事人一個月的淨收益,便等於: "向N位水魚收的租金總數" 減去 "付給真●業主的租金"。

這種"租上租"做法的佼佼者,包括兩位名為Daniel Burton及Taiwo Orishayomi的年輕人(詳見: www.theguardian.com/money/2013/jun/29/rent-to-rent-property)。他們每月成功賺取五位數字英磅的差價,真係連正職都唔使做!二人亦有舉辦講座及出書,向其他市民宣揚這種賺錢方法。

如要以道德標準來評論這種風氣,我怕自己會寫足過萬字。收入不高的居民飽受租金侵蝕,早已不是新鮮事。但自己身為大好青年,為何也要加入這種偽●業主的隊列,去向其他同齡人士掠水呢?

如果套用在香港,會係點呢?僅以一個邪惡版的Cherry姐做例子吧。我先以市價每月約一萬元,來承租附近一個單位,再説服業主,只要俾我擺多哋床位,我便幫他搞掂所有水電媒費及日常維修,他需付出的心力是零。然後,我去附近的大學活動多認識内地生、又做多哋義工接觸弱勢社群。只要做多哋宣傳,我一收夠6個床位的租客(每人月租3000元左右),扣回交給原業主的月租10000元後,我便賺到幾千蚊差價了。

幸而,我認為這種陰質的做法,暫時在香港是難以興起的。這個彈丸之地,交通方便、資訊流通,所以業主一般都可自行打理出租的單位。想搞劏房的話,自己亦可親自處理。(例:住小妹隔離屋件業主,都劏開了客廳,整屋共有五個床位收租)

反之,大不列顛的國土寬廣,業主一搬屋,便難以親自打理租務。不想俾錢叫agent代理的話,他們便可靠呢班搞"租上租"的青年人,來管理樓宇事務。而且此國的外來移民數目龐大、流動性高,所以租貸市場的訊息公佈,亦容易有偏差。也因為這樣,這班搞"租上租"的青年人,便可利用market inefficiency, 來欺負其他更弱勢的租客群了。

財商及品格低落的人,才會想到用劏房方法來賺錢,有哋仲恨到發哂燒。以小妹這種只持自住樓的人來說,竟然都試過被"朋友"游說去搞劏房。

小妹家中的露台不時漏水、使用率極低。約一年前,有數位友人上我家吃飯。其中一位不太熟的,她一見到我個露台,竟然話好"市正"。


我:  呢度又漏水又頹喎,咁叫"市正"?
她:  呢個area可以間到2個床位~橫豎你唔用,租出去收$仲好啦!
我:  我冇諗過收租喎,而且呢度冇冷氣兼漏水,唔瞓得人呢。
她:  你向每人每月charge$3000, 平價實有market架,。而且佢哋瞓呢度,一定免費幫你清潔露台及搞好水漬㖭!

我們幾個人,當時都聽到O咀。但佢個樣好認真、好懶醒,不像是開玩笑的。

自此之後,我便沒有再見過這位hi-bye friend。只聽過有朋友上她家參觀時,曾經串她: "你家的廁所好市正喎,不如劏個床位租出去,租客仲可以免費幫你清潔廁所㖭。"

多行不義,將來都係他朝君體相同的了。大家滿意香港的居住條件嗎? 本地的劏房,是環境下的產物? 還是人為的問題? 歡迎在此留言分享一下=)


P.S. 小妹大力支持本地起多哋公屋及居屋。其實不少資助房屋的單位、走廊都很寬敞,我每次工作/做義工時,經過這些屋苑,都會見到有小朋友出來玩耍,這樣的童年也很快樂呢=)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令人難過的"學位下流"

繼太子兄及Joseph兄分享了"下流老人"及"下流中年"的光景後,小妹想討論"學位下流"的現象。最近看到台灣專欄作家洪雪珍的文章(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9-154595),更是有感而發。在學位泛濫的環境下,現時不少台灣的院校,都以招攬顧客的形式,來吸引年輕人付費修讀課程。洪雪珍的分享中,亦提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收生手法,謹節錄如下:




"1. 提早考試
過去研究所都是在每年三或四月考試,後來台大拉到二月寒假提早考試,其他學校馬上跟風,拉到二月。
不謹如此,私立學校拉得更早。

2. 考試日撞期
為了避免台大「壟斷」考生,一些頂尖學校便組成復仇者聯盟,考試日期不只盟友很有默契的訂在同一天,還和台大同一天「撞期」,逼學生在報考時就表態。

3. 放寬備取名額
有的研究所的備取名額是正取名額的兩三倍,就是要避免最後一場空,至於學生品質則已不在考慮之內。

4.鼓勵大學生直升研究所
有些院校推出所謂<3+2學程>,簡單說就是,在大四時即可直攻碩一課程,總共只要花五年時間即可拿到大學與碩士學歷,比傳統少花一年。"

上述四種較激進的收生措施,雖然仍未在香港盛行,但台灣近年的學位下流現象,亦為其他亞洲青年的未來敲起警號。在90%年輕人穩奪學位證書的台灣,學歷早已不再值錢。如非從事專科工種,月薪便僅以22K起跳。不少手持degree的畢業生,被迫從事服務生、咖啡調配師等與個人資歷不符的工作。薪資、職位難以有大的突破,長期也失去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

而從學院的招生策略來看,"收唔夠學費",遠遠比"收唔夠好學生"更棘手。台灣的私校林立,當招生不足的時候,校方會面臨經營虧損,甚至破產的危機。於是乎,大學就彷如促銷商般,以"買四年送一年"的特惠課程、隨便的收生程序等,令消費者(即學生)乖乖上當。彼此的供求關係,早已偏離正規的教育精神。

假如我是台灣的父母,心情一定會很糾結。鋪排子女的教育時,真係"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辛苦裁培兒女上大學,付出了心力及錢財,亦未必能確保他們將來的收入成正比; 不投資兒女的學業,自己良心上又過意不去,當大部分青年都有高學歷的時候,父母有勇氣叫孩子偏離大眾的選擇嗎?

如果一張沙纸,不能再促進社會的流動性,青年們累積的怨氣,便會愈來愈重。我數年前往台北旅行、與大學生們交談的期間,也發覺他們大多打算考公務員,或直上碩士、博士等課程。當學歷不再能保證甚麼時,大家就會有不同的理由,去延遲社會職場上真正的考驗。

一個人在年輕時經歷了"學位下流",而又不能成功過度的話,將來成為"下流青年"、甚至"下流老人"的機會,便只會有增無減。

面對學位貶值的社會環境,大家(或你們的兒女)會如何面對挑戰?歡迎在此分享一下呢=)